善对农时,粮稳心安

作者: 宋时飞
宋时飞

    前几天,东北亲戚捎来两箱稻米。这位开粮店的亲戚慨叹,现在好大米越发难寻,一是因为优质粳米本来就少,二是许多农民觉得种粮没啥赚头而不再继续。
    “米老板”的烦恼,折射出当前粮食生产的一些重要问题。略加归并,不难发现,风险和挑战正在“碰头”:
    看需求,综合因素作用之下,我国对粮食及其转化产品的需求增势迅猛,且短期内不可逆转。看约束,耕地、水等资源愈发趋紧,生态环境遭遇“红灯”。个别地区污染严重,甚至“地没法种,水无法浇”。看效益,主要粮食作物亩均纯收益持续走低,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吸引力大幅缩水。看产销,区域平衡难度加大,主销区“喊饿”,主产区“北移”,大通量、长距离“北粮南运”几成常态。看品种,玉米等普通谷物增产有加,但优质稻谷和高档专用小麦产需仍有较大缺口;满足大豆需求也要看进口“脸色”,粮食结构性问题仍是一大隐忧。看补贴,以粮食直补为代表的农业补贴,已迫近加入WTO时承诺上限;而且,涉农资金使用管理还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现象。
    循此放眼,风险和挑战可能还有不少。“多碰头”中,有些是多年积累的老问题,属沉疴,连续增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副作用;有些是近年冒头的新问题,属新疾,但一经出现,便迅速蔓延并引发一系列挑战;有些是在习以为常中悄然发生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头重脚轻”或“跛足病
行”……对这些问题,要区别应对,务谨其细,力求实效。
    粮食生产总是节气不等人,时日胜黄金。立夏已过,夏粮管理仍须加劲,秋粮播种应当抓紧。今后一个阶段的粮食生产,有几个关键词值得一瞥:
    一是“天”。前段时间的旱涝并袭,再次凸显了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对在相当程度上“靠天吃饭”的中国粮食生产来讲,抗旱战涝保播,是一场硬仗。
    气象部门预计,今年很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站在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肩膀上,每前行一步都变得分外困难。对不利天气,须慎之又慎,让研判更科学,把预案做充分。
    二是“地”。粮食连年增产中,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贡献突出。不过,近来一些地区频繁曝出的“贪多嚼不烂”、“毁约弃耕”,教训很是深刻。此时,再来品咂决策层和农业部门反复强调的“适度”二字,便别有一番深意。
    三是“类”。有什么样的国情和农情,就应当有什么样的粮食品种。这方面,尤须讲求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好高骛远。最近社会高度关注的中部某省超级稻减产绝收一事,就适时适度地给我们提了个醒。对那些产量潜力有限、抗灾能力不足的品种,无论被说成怎样的天花乱坠,“种粮的”、“管农的”都要头脑清醒。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这对粮食产、需、用格外适用。权威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粮食损耗和浪费达七八百亿斤。把这与去年12142亿斤的粮食总产量摆在一起,或许吓人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