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银行何去何从

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商业银行可以获取海量交易信息及数据,能够带来大量的流量和粘性客户,借助数据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

作者: 宋玮
宋玮

    近年来,以第三方支付、P2P、众筹及网络理财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的一次跃升,而是衍生出了一种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在这种金融模式下,交易支付成本下降,信息不对称性降低,资产配置效率提高,金融交易可能性边界随之扩大,金融脱媒趋势日渐明显,这将显著地影响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与业务结构;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存储和云计算,移动客户端,新型近场支付技术等开始在金融领域运用,其蕴含了巨大的潜在价值,深刻地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理念以及客户关系与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向零售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长期以来,对公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国际同业普遍以议价能力更强的零售业务作为业务核心。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商业银行加快业务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互联网所具有的公开透明特性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交易成本,这使得互联网金融具有与生俱来的普惠属性,对于推进金融体系的扩大化、平民化和人性化,对于实现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冲击之下,商业银行应加快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重心,由原本重视大客户的发展战略向大客户和中小客户并重的方向进行转变,加快业务的转型升级;同时,银行应从中小企业行业前景和真实融资需求出发,创新信贷政策制度,通过设立准入门槛、增强有效担保、提高贷款定价水平等合理控制风险。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联接有利于扩大客户基础。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提升了金融行业对丰富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商业银行可以获取更多的个人行为信息,有助于消除诚信壁垒。互联网金融为银行提供了平台建设,商业银行可借助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介。大数据有助于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反馈信息的统计与分析,从而掌握客户的产品体验,跟踪客户的需求动态,进行产品的改进和更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有利于降低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扩大客户基础。
    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风险管理方法。网络技术支持金融服务的关键点在于数据的挖掘。基于对客户交易记录、消费记录、还款记录等的掌握还可以实现更便捷的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完美地实现了网络平台,数据处理和金融业务的融合。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金融思维做好大数据战略布局,利用自身的优势,对结构化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利用,利用数据的集成、过滤、分析和挖掘为客户需求分析,为个性化金融产品设计以及风险定价与风险管理提供高效准确的技术支持;通过大量精细化的数据提取和对比,为信用评级、贷款审批、风险评估等提供科学判断依据。
    互联网金融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提升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商业银行可以获取海量交易信息及数据,能够带来大量的流量和粘性客户,借助数据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推动金融行业提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金融服务,从而建立合作共赢、互补发展的共生关系。互联网时代银行与客户之间更加开放的关系要求商业银行要以客户为中心、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渠道的变革,互联网精神的宣扬与渗透将使整个金融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变革。商业银行应该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金融模式之中,把握机遇,加大与互联网平台、核心企业、电商运营商等相关方的合作深度,获取数据、客户、基础设施、行业经验等资源共谋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