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重大财经新闻评述
【央行年内二次降息支持实体经济营造中性适度货币环境】央行宣布自11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今年全国计划淘汰煤矿1254个严格禁止超能力生产行为】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两部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2015年全国计划淘汰煤矿数量1254个,淘汰落后产能7779万吨,其中关闭退出煤矿数量1052个,共计产能6391万吨;改造升级煤矿数量202个,共计产能1388万吨。
【中俄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俄双方将在许多领域采取步骤推动地区合作,比如:促进相互投资便利化和产能合作,实施大型投资合作项目,共同打造产业园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在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多式联运等领域加强互联互通,实施基础设施共同开发项目,以扩大并优化区域生产网络。
【发展改革委出台办法鼓励民资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办法将从保护社会资本合法权益、创新融资服务、强化政府投资支持等方面鼓励民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
评说:
最近“央行试图购买新增地方债,中国版QE箭在弦上”的传闻甚嚣尘上,其实中国远未达到其他国家央行因政策工具枯竭而不得不推出QE(量化宽松)的境地,更何况我国《中央银行法》明文规定央行不得直接向政府提供融资。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是以改革开放催动市场内生力量。当然,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往往需要优化组合,从而形成合力。利率政策仅仅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对预期的引导还需要财税、产业、区域政策等对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进行引导。
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不仅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增加公共支出,加大降税清费力度”,还要求“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认真选择好投资项目,做到有市场,有长期回报”。
除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外,当前相关部门也在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等工具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基建投资正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关键。
近期推出的基建投资与2008年的“4万亿”有些相似之处,却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轮投资通过“互联网+”、“工业2025”等新战略,针对经济短板领域有的放矢,同时配合六大消费领域,着重于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新一轮投资格外支持利于结构升级的新兴产业,同时注重减少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以及低端制造业;另外,本轮投资更多结合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展开。
如果说七大工程包、六大消费领域等政策导向,指明了资金往哪儿投的问题,那么《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为相应的特许经营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规范与保障,解决了往哪儿投、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
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之和为94.31万亿元;而2014年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1%,达32.16万亿元。由此对照可见,就我国民间资本而言,现有的市场投资领域相对饱和,资金闲置和投资压抑严重。
此次《办法》明确将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五大吸纳资金规模巨大和投资收益含金量高的行业,开辟为特许经营的领域,将为我国数十万亿社会资本释放规模空前的市场空间,极大地催动着市场的内生力量。
(栏目主持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吕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