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汽车业最具变革潜力

作者: 张永伟
张永伟

    “互联网+”给产业带来的变革将是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新技术、新业态,而且技术以及技术路线、商业模式的迭代速度会明显加快,一些产业的格局会发生频繁调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界面也会更加模糊。创新会更多地发生在产业交叉和融合的领域,发生在传统产业最落后、最容易被突破的环节或痛点。相应地,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政府如何调整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互联网+”能走多远会产生关键性影响。
    “互联网+汽车”是互联网与实体领域特别是制造业形成融合最吸引人、也有可能是最有变革潜力的领域,这个领域正发生的变革,以及其在变革中遇到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推动“互联网+”很有借鉴意义。

“互联网+”的核心是大数据及所产生的应用

    “互联网+汽车”产生的诸多创新、服务和商业变革,都要基于有数据可分析。有哪些数据呢?每辆车的数据,现有每辆车都有一个VIN码,更多信息分散于交管部门、整车厂、保险公司手中,车的位置信息、驾者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包括停车位信息、充电信息、加油站等。这些分散、碎片化的信息,只有具备可读性、可共享,真正有极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商业和产业变革才会发生。因此,政府如何为这些数据的收集、保护、分享、应用创造更成熟的环境,是亟需研究的问题。

推行“互联网+”需重视层次性

    “互联网+”有三个层次,产品与服务+互联网,单一行业+互联网,系统+互联网。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体系,系统变革在塔尖,发生的时间慢,但影响巨大。这个系统变革就是跨行业的融合、对接和渗透。
    互联网+汽车的可预见的高端境界是车与车、车与路的联网。这是最难的,技术不是障碍,难在体制。这涉及通信、汽车、道路、交通管理四个目前相对独立的领域。从当前的情况看,各个领域都在研究和推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对策。
    其一,信息通信领域更多是扮演颠覆者的角色,努力寻找汽车行业、交通行业发展的落后点和痛点切入,从而会产生一系列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但问题是,这种更加强调互联网的思维会遇到传统行业越来越多的抵触。特别是,对于技术与工艺复杂性非常高的生产制造,特别是汽车制造业视为根本的安全等问题采取一种轻视的态度,对中国道路交通的复杂性,以及新技术推广时空的不一致性缺乏谨慎的认识,以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予以解决。由于对此没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充分的准备,互联网颠覆者的成功概率会小于助跑者的成功概率。这说明,“互联网+”绝不能变成“互联网思维”的单方主导。
    其二,交通领域推进的智能交通,或者叫车联网,更多是从交通管理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对车的理解远远不足,与车的合作远远滞后;汽车领域推进的网联车,或智慧汽车,对车与路如何联结,也没有协同的解决方案。这样,双方努力推进的结果,是在“互联网+”的时代,重塑了行业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这会对技术标准的融合、数据交换、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非常大的障碍。因此,推进“互联网+”的思路应体现变革的层次性和行业重点。对系统性的领域、需要政府来承担更多跨界融合的责任,政府必须更早行动,组织跨行业的交流,成熟的还要进行顶层设计。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