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真的很管用 再生资源回收创新或促行业迎黄金时代

作者: 陈阳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陈阳

    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破解资源短缺矛盾、实现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参与世界资源大循环的重要途径和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我国也将再生资源行业列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几何?
    由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2015中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大会”日前在河北唐山召开。会上,与会人员纷纷就再生资源企业如何创新思路转型升级,以实现对再生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其中,“互联网+”回收等模式的创新尤为引人关注。

政策护航 行业不断发展

    会上发布的一份名为《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报告》(2014-2015)(下称《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5亿吨,同比增长5%。2014年,我国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值为6446.9亿元,同比增长0.4%。
“从2008年开始我国再生资源利用量已经超过了2亿吨,并已成为我国资源供给总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分会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刘强说,“几年间行业聚集度显著提高。”
    资料显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所发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回收网络。目前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共有回收网点20万个,回收利用加工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逾1500万人。
    “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七大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中,四项相关于再生资源产业,包括建设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若干再制造产业化园区和一系列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
    考虑中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基本仍处于材料投入阶段、而远未达到报废周期的现状,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未来将迎来“黄金时代”。专家预计,由金属、化工等基础材料的使用及报废周期估算,在“十三五”末与“十四五”时期的中国再生资源废弃量将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再生资源的可回收量将较现有规模翻一番至3亿吨。

企业盈利情况不尽如人意亟待克服几大“短板”

    然而,政策护航的背后,与会专家也透露,近几年再生资源企业盈利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报告》指出,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影响,2014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价格一直呈下行走势。以重型废钢铁平均采购价为例,一季度平均价格为2470元/吨,二季度平均价格2360元/吨,环比下降110元/吨,降幅4.5%;三季度平均价格2260元/吨,环比下降100元/吨,降幅4.2%;四季度平均价格2050元/吨,环比价格下降210元/吨,降幅9.3%。2014年全年平均价格2290元/吨,比2013年下降350元/吨,降幅13.3%。
    事实上,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步履维艰的背后,同样也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
    首先,行业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刘强表示,目前再生资源回收行业80%以上从业企业是“夫妻店”、“小作坊”,规模化企业数量少,缺乏现代管理制度和现代化经营组织方式。“回收企业出于逐利考虑,对回收品种‘利大抢收、利小不收’,废纸、废金属等价值较高的品种回收率可达70%,废玻璃等价值低的品种回收率仅20%左右,大量可用资源无人问津,造成严重浪费。”刘强表示。
    其次,政策环境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各部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缺乏统筹性和系统性设计,政策未能形成“合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不公平竞争的问题依然存在,2011年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后,各省份的增值税地方留成返还比例不一致,甚至有地区对企业实行包税制,导致各地企业的实际税负不一样,企业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为了生存就会出现跨省流动,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刘强表示。
    最后,法律体系有待健全。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是在生产、回收、利用多个环节均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刘强表示,我国除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初步建立起生产者责任制度以外,其他品种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责任制度尚未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各方责任也未划分清楚,造成废弃物产生、回收、利用、监管“无人负责、责任不明”的局面。

创新型回收模式“初露锋芒”

    《报告》预计,2015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将会小幅增长,部分再生资源价格将继续维持震荡下跌趋势,传统再生资源企业经营将更加困难,一些具有创新型商业模式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将不断涌现,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会进一步加剧,对于化解产能过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虽然形势严峻,不少企业仍积极进行多种回收模式创新,开拓新的盈利点,提高回收水平。
    如杭州富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火车站合作回收废弃物中复合纸包装减排垃圾,实现了回收人员、火车站、利用企业多方共赢的创新回收模式;深圳泰力废旧电池回收技术有限公司与笔记本电脑、手机制造商合作,通过快递公司上门回收,执行废旧电池回收认证方案模式;武汉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采用回收箱、回收超市相结合的废旧电池多渠道回收模式;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将物联网技术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相结合,通过自主研发的饮料瓶智能回收机,开创了我国首例将物联网技术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结合的先例。
    近期,“互联网+”成为公众讨论热点。一些传统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通过嫁接互联网进行升级改造,也实现了自我突破。
    如深圳淘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回收行业,构建了专注于再生资源行业(废旧手机)的回收服务第一平台,集线上回收交易平台、二手商城平台、拆解物交易平台、积分系统为一体的三大平台一个系统。
    “借助互联网不仅可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使信息更加透明化,还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刘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