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时评
李想
国家旅游局日前公布了全国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名单,17家企业和个人“榜上有名”。涉及事项包括安排无导游证人员导游、以不合理的低价接团、胁迫游客消费、辱骂游客等。
无独有偶。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由于存在价格欺诈等问题,山海关景区5A级资质被取消。
旅游部门治理国内旅游市场乱象是责之所在,但乱象也折射出目前我国消费环境的短板。据全国消协统计,今年上半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92561件,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占投诉总量的近七成。同时,价格虚高、虚假宣传、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投诉比重有所上升。
环顾世界,我国的消费硬环境并不差,差距就在软环境上。所谓软环境,主要包括影响消费者心理的种种环境因素,比如产品安全性、服务质量、企业诚信状况、政府政策、法律环境等。生态环境不能透支已成共识,但消费环境透支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消费环境同样不能透支。不健康的消费软环境,挫伤的是消费信心,压抑的是消费热情,自然导致消费能力的缩水,阻碍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不少人选择持币待购、推迟消费乃至放弃消费。另一方面,还有人选择出国血拼并掀起了全球购物潮,在日本抢马桶,在欧洲“批发式”购买奢侈品……这些都与欠缺的国内消费软环境有关。
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不仅要靠生产环节的生产力、科技力、创新力,还要靠消费环节的购买力、消费力,这要靠良好消费环境的支撑力。有数据显示,这个黄金周有将近7亿人出行,说明我国消费能力之强、潜力之大、需求之旺。如果有更完善的消费环境,我国消费将如虎添翼。
居民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特别是当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倚重消费一马当先。来自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4%。由此,完善消费软环境,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安全感,使其放心消费、愉悦消费,从而扩大居民消费,是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当务之策和标本兼治之举。
事实上,欧美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提升和完善消费软环境上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构建全方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美国在国家层面多部门联合在竞争主体、标准制定、市场准入、检验检疫等方面保障消费安全;在州政府层面,设有独立的消费者事务部,负责消费者教育、执行消费者保护法律等职能。
还有,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丹麦建立商业信用评价体系,多种渠道收集信用信息,加工、分析生成信用产品,出售给市场需求者。法国引入媒体和公众监督制度,加大制假售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