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合作:金融与高新技术拉动的“黄金时代”

作者: 马芸菲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马芸菲

    103响礼炮、南瓜型的金色皇家马车、下榻白金汉宫、女王的私人午宴、首相的乡间别墅晚餐……对,这不是童话故事,而是习近平主席访英受到的超高规格待遇。当然,这样梦幻般的开头让许多西方国家感到措手不及,也宣告着中英关系已经进入“蜜月期”,将随之而来的约400亿英镑的合作协议金额似乎也证明,这些超高规格的待遇中国值得拥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如此“亲近”中国,来源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和英国本身想在欧盟内“独善其身”的态度。“英国本身经济很好,它在外交策略上并不需要完全看美国的脸色。而且英国虽然身处欧盟,却不是欧元区国家,所以它可以以更大的胸怀接纳人民币而不担心人民币对欧元造成的影响。”白明说。

童话般的开始

    事实上,习近平主席访英童话般的开始令许多西方国家媒体感觉难以置信,甚至有主流媒体用了英国缘何如此“讨好”中国这样的字眼。“事实上英国在外交与经济上对中国的态度从加入亚投行就开始体现了。”白明说。
    今年3月,英国正式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成为首个加入的西方主要大国,第一个撕开西方国家抵制中国的默契,使欧洲各国放下负担,促成了亚投行从区域性金融治理机构,升华为全球金融治理机构,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说,英方希望与中国发展“黄金关系”,并为英国带来“黄金十年”。“这是英国不可错失的机会。简言之,我们想要使英国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
    而英国这样看似“无所顾忌”与中国交好的态度在白明看来,除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之外,主要来自于英国本身的独特性:“它虽然身处欧盟,却不是欧元区国家。尽管整个欧洲经济低迷,但英国的经济还比较乐观,所以在外交政策上更有选择的余地。”
    在欧洲,英国是另类。因为不属于欧元区,英国有了阻隔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侵袭的防火墙。这让包括卡梅伦首相在内的很多英国人相信,和欧洲维持一定距离,甚至脱离欧盟,能维持英国的独立性。所谓独立性不是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而是维持英国在大西洋两岸的协调者角色,即在欧洲大陆和美国维持独特关系,彰显英国的大国地位。
    英国的国家主体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也让中英两个大国有了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准的战略合作。对于中国资本和产能专案,英国比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显得更为开放。专家认为,英国为何握手中国?其实也很简单,对华合作能够强化英国的战略实力,增强其在欧洲和全球格局的大国地位。
    
钢铁时代已经过去,高新技术产业将呈合作焦点

    当然,中英的“黄金时代”仅仅有梦幻般的开头是不够的。尽管鸦片战争的时代早已过去,但中英之间的在经贸合作上的摩擦也并不罕见。
    本周,英国钢铁行业危机进一步升级,塔塔钢铁10月20日将其英国业务裁员1200人的决定直接归咎于大量廉价产品的进口,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钢铁产品。
    仅在本月,被裁撤或是岌岌可危的英国钢铁行业岗位就超过4000个,英国钢铁厂商和工会将大部分原因归于中国。
    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发言人Helen Bower周二表示,卡梅伦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的谈话中提及英国钢铁行业“危机”。
    Bower称,英国钢铁行业面临许多挑战,来自中国的竞争性价格是钢铁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全球产量过剩和钢铁价格下跌也构成挑战。伴随着人民币的贬值,欧洲和印度的钢铁商都开始担忧,来自中国的廉价钢铁将充斥市场,让其已经微薄的利润空间遭到进一步挤压。欧洲钢铁工业联合会担心,中国廉价钢铁将会泛滥欧洲。
    “英国曾经带来了工业革命的开端,开启了新的时代,钢铁业也一度非常繁荣。但是现在英国也面临着产业淘汰和转型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中国造成的,而是因为即使是在英国,钢铁的繁荣时代也已经过去,将经济增长点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的选择。”白明说。
    白明认为,中英两国目前选择了在高铁、核电、节能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进行深度合作,表现了两国都认识到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将集中在这些领域。
    跟随习近平主席访英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成员之一,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光伏等新能源发展中,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和累积装机容量国家,而2014年英国也已跃升为第五,仅去年一年光伏发电量成长60%,远远超过欧洲其他国家。英国受惠于中国先进光伏技术带来的最具竞争力的光伏产品,使其在兼顾经济成本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光伏产业能联动其他产业发展,提升就业率,让英国经济成为欧洲一片低迷声中唯一的亮点。而且中英双方都表达了希望能更深度合作,双方携手努力为巴黎气候大会创造良好势头的意愿。世界上两个重要经济体的合作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领头示范。
    
金融合作成为“黄金时代”的有力助推器

    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接受了路透社采访。他表示,中英两国投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两国金融合作起步早、发展快、潜力大。只要条件具备,中国愿意积极考虑加强两国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伦敦可以发挥金融领域的独特优势,在中国金融市场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毫无疑问,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经济血液循环的一个重要泵站。中英两国在金融方面的合作无疑是这个“黄金时代”的有力助推器。
    近年来,两国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国在伦敦设立人民币清算行,英国成为亚洲以外首个获批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初始额度的国家、首个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的西方国家、首个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主要发达国家。
    伦敦早在2012年就正式启动了“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经过几年发展,伦敦已经成为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人民币交易中心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之一。2014年,伦敦的人民币外汇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43%,人民币存款规模达到200亿元,同比增长37%。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李罡博士认为,尽管英国与中国的金融合作在稳步推进和逐渐深化,但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挑战。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可我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将成为英国建立伦敦人民币业务中心的短板,而且中英贸易经常项目的逆差也不利于人民币的回流。尽管中英贸易额增长很快,但是各自的贸易额占对方贸易的比重并不是很高,因此贸易依然有待提升。
    在9月份举行的中英财金对话上,双方就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实现互联互通问题展开了可行性研究,也就是所谓的“沪伦通”。对此,李罡表示,目前人民币产品的品种还比较单一,人民币资产投资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实现股市的互联需要达到更高的要求。如果真的要实现中国股票市场与世界其他金融中心的股票市场互联互通的话,伦敦应该还是最佳选择。因为从当前金融合作的步伐来看,中国与英国的合作进度是最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