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改革不能“画地为牢”

作者: 刘胜军
学人简介: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内容辑要: 通过利益的妥协与补偿减少出租车改革的阻力。
刘胜军

    滴滴快的还没来得及庆祝10月8日在上海领到的全世界第一张由政府部门颁发的专车牌照,就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从《指导意见》内容来看,交通运输部或者是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缺乏正确理解,或者是一味回避矛盾企图维系现状,画地为牢,结果拿出了一份令人感觉来自“旧石器时代”的所谓“改革”方案。
    上述改革方案存在致命的保守倾向:1、关于签订劳动合同的要求,事实上封杀了私家车成为专车的空间;2、继续保留关于价格、数量的管制,意味着真正的竞争难以展开;3、车辆性质登记为出租使用,这将大大缩短车辆强制报废年限,大大降低车辆残值。
    简而言之,假如这样的方案得到实施,网络约租车将沦为“网络化的传统出租车”,其效果犹如增加了几张出租车公司牌照而已,对出租车市场难以带来真正的变革。
    笔者建议,第一,交通运输部不要急于封杀创新,而应给予各地探索的空间。试点,是中国改革的一大法宝,对于存在重大争论的改革更是如此。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17次会议明确提出:“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这一表态是相当及时的,对出租车改革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例如,上海在出租车改革方面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且与交通运输部方案存在冲突。上海市交通委宣布向滴滴快的颁发全球第一张专车平台的资质许可,具有突破性意义。上海方案改革显示出对创新更大的包容:上海允许符合相应条件的车辆接入网络约租车平台,但平台方必须具备相应条件才能获得合法牌照,而车辆和司机则需要通过平台审查后获取营运证和从业资格上岗证。换言之,政府将对车辆监管的责任下放给了网络约租车公司。
    第二,多措并举化解利益冲突。只要网络约租车的出现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这就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只要是正和游戏,就可以通过利益的妥协与补偿减少改革阻力。例如,上海方案的思路是“与出租车相比,约租车需要车型好一些,价格高一些,服务好一些,二者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除了错位竞争外,还可以考虑以其它方法来缓解利益矛盾:1、政府以合理的价格回收出租车牌照,给予现有的出租车司机“退出”的选择;2、对专车在高峰期和非高峰期的运营实行差别定价,非高峰期的定价更高,这样减少对出租车的冲击;3、网络约租车公司承诺拿出一定的资金,帮助政府来补偿出租车司机的利益损失;4、鼓励传统出租车取消份子钱、采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效率,实现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