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牢靠的“金砖”机制

作者: 俞建拖
学人简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一部主任内容辑要: 然在有先天不足,但金砖机制的五个国家之间的纽带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共同利益来弥补和加强。
俞建拖

    “金砖国家”这个概念的形成,源于高盛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先生点的鸳鸯谱。奥尼尔先生15年前提出这一概念的时候,正好全球经济处于繁荣周期,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4个发展中(或转型中)经济体因其体量和速度尤其引人注目,4个国家名字的首字母排列组合一下,就成了BRIC,与英语的砖头谐音。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金砖国家作为全球经济新势力的代表,与衰退的发达经济体相比,一时风头无两,逐渐成为一种常规化、正式的对话机制,再后来还成立了金砖国家银行。
    这两年情况有了变化。不论是金砖内部还是其他国家,人们对金砖的热度有点减退,原因大体有二:首先是几个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遇到了重重问题。中国经济增长虽在高位但增速下行还未见底,俄罗斯处在西方世界的制裁中,巴西正经历政局动荡且饱受债务问题困扰。饱受通胀和缓慢增长困扰的南非去年已经被尼日利亚超越,非洲代表的资格都是问题。即使是被全球点赞的印度也不例外,改革推进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第二,发达国家从危机中缓过劲来,欧洲和日本恢复了正增长,更重要的是美国表现出强复苏的姿态。世界终究是个名利场,趋势稍有逆转,人们眼里的金砖成色便都不对了。势利眼的国际大家庭多少短视,哪天金砖国家形势好转,平均有个7%增长,估计金砖又会闪闪发光了。
    但金砖机制确实是有致命缺陷,因而注定是难孚众望的。梳理下来,金砖机制的缺陷至少有3个:
    第一,缺乏长期性的身份认同。金砖国家不同于北约,也不同于上合组织,没有地缘政治根基。金砖国家之间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取向差异巨大,这点与“七国集团”迥异。七国集团中间扩张了一下,俄罗斯在传统上还属于欧洲国家且有向往西方的偏好,联姻成“八国集团(G8)”,但是在乌克兰危机后,非我族类的俄罗斯还是很快被踢出这个小俱乐部了。
    第二,经济身份的不稳定性。金砖国家的共性,主要是在经济上的,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词,即中(收入水平中等)、大(规模大)、快(速度快)。如果将G7形容成“富人俱乐部”,那么金砖国家可以称为“中产俱乐部”。但是了解经济发展史都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在两端的身份相对容易稳定,穷人出门的门槛高,富人进门的门槛高,在中间阶段却更容易分化。所以,4个或5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在长时期保持齐头并进,成为长期稳定的中产俱乐部,概率不能算高。
    第三,数量缺陷。只有5个国家构成的机制,5家都是地区大国,谁都有雄心。至少有3个(中、印、俄)都想当老大且各有优势,剩下两个投靠谁不确定,但随便动动就能改变格局,内部要形成稳定的联盟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结构下,金砖机制下的决策制定,就容易口水多,行动少。由于这些内在的缺陷,金砖机制的远期前景难说光明。但是,这并不等于金砖机制没有任何价值,在5~10年内,作为全球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快速调整期内,面对既有秩序中占据规则制定有利位置的发达国家,还是有许多共同的使命和利益。
    除此之外,虽然有先天不足,但5个国家之间的纽带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共同利益来弥补和加强。虽然五国都在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是彼此之间在市场、资源、产业结构上有互补性,这也为彼此之间深化合作提供了机遇。金砖机制下的“爱情结晶”——金砖银行便可以视为一种新的利益纽带。中国作为金砖国家成员,一方面仍可以利用这一机制,促进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利用这一杠杆撬动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切实认识到现有金砖框架的局限性,投入要在成本-收益上充分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