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个性化:降低定制化生产成本的捷径

作者: 王晓涛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晓涛

    在智能制造中,柔性定制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之间似乎存在冲突,在日前赛迪顾问与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举行的《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发布会上,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副总裁徐习明在回答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提问时说:“产品软件配置的差异化可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提出“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创新发展新模式。所谓“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即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共同作用,充分把握新工业时代下信息资源带来的机遇,以数据洞察为核心驱动力,贯穿参与者、产品与生产,实现跨界和全球化互联互通的协同,形成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价值网络。
    赛迪顾问总裁李树翀在解读《中国制造业走向2025》时表示,在应用创新、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信息化、IT技术和互联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通过IT技术应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在模式创新方面做很多创新性的工作。他说:“高端制造领域都和IT技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智能制造也跟两化融合密切相关,而智能制造就是推动两方面的信息化发展:一是传统设备或装备的信息化水平;二是推动网络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总而言之,IT应用将是我们2025战略实施和落地非常重要的保障。”
    李树翀指出,未来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方式呈现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态势;二是企业组织走向扁平化、虚拟化;三是产品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定制化和服务化。
    徐习明认为,中国企业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方面具有三个独特优势:第一,中国有最大的电商、最大的电子商务人群和习惯用智能手机的人群。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核心是定制化,中国拥有最大的消费者样本人群。第二,德国在推工业4.0,其内容除了产品化还有服务化,即把设备服务作为新的产业向外延伸,而德国设备最大的消费国是中国,中国数控机床的保有量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这将产生大量的工业价值。第三,中国企业家绝大多数处于一代或者一二代传承当中,相比西方来讲,创新性、革命性可能更激进一些,包袱也更少一些。
    对于产品定制化,徐习明坦率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其实工厂大规模定制很难,做得较好的有美克美家,但只是一个特例,虽然木材本身也是要雕刻的,但其产品本身并不存在开模的问题,而手机的开模成本非常高。”那么,柔性定制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吗?徐习明对此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以苹果为例说:“苹果手机的硬件部分高度相同,而软件高度个性化。过去即使先进的汽车生产车间,加工不同的门和颜色,也要等几个月,但是实现车联网以后,车里的软件配置千差万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品的定制化。”
    李树翀补充说:“设计数字化可以在某些领域解决定制难的问题,比如手机开模很难,但是通过数字化方式,生产造型虽然一模一样,但是上面的花形可以不一样。3D打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目前的成本还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