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秸秆污染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
环保部10月9日发布了卫星遥感巡查监测2015年夏季全国秸秆焚烧情况。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汪冬青介绍说,从巡查监测数据及各地实地核查情况看,2015年全国夏季秸秆焚烧情况总体较2014年同期明显好转,但部分地区违法焚烧秸秆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出现秸秆焚烧火点数同比大幅增加的现象,秸秆污染防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环保部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表明,2015年5月20日~7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1158个,较2014年同比减少961个,减幅为45.35%。
【河南一国家级贫困县因秸秆焚烧被罚2000万元】
近日,河南省周口市人民政府发布通报称,太康县在今年秋季秸秆禁烧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符草楼、朱口、马厂、张集、转楼、马头等乡镇工作不力,焚烧秸秆现象严重,尤其是转楼乡和马头镇过火面积较大,问题突出。
通报明确提到,太康县被省政府约谈问责,给周口市秸秆禁烧工作带来“极大被动,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为此,经周口市政府研究,给予太康县通报批评,并给予先期经济处罚2000万元。
评说:
每年夏收时节,秸秆焚烧问题便成为焦点。田间地头悬挂宣传条幅、村镇干部24小时巡查看管、民兵应急队驻守值班,甚至无人机全天监控……各地为管住烧秸秆想了不少办法,下的功夫可谓不小。
资料显示,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可作饲料、燃料、工业生产及一些食用菌种植的原料等。作为农村家畜饲料、生活燃料的农用秸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利用价值也在减弱。这些废弃于田间地头的秸秆不仅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影响交通、污染水质、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乎,不少地方为了方便实现秸秆“减量化”,便一把火烧之。近几年,虽然政府年年强制禁烧秸秆,却屡禁不止。
犹记得若干年前,秸秆是上好的牲口饲料,也是生活必需的燃料,为何现在变成了累赘?在节能环保的理念中,变废为宝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为何又会出现“变宝为废”的焚烧秸秆现象?
事实上,由于目前农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极度匮乏,为了尽快完成夏种冬播,农民无暇分身处理秸秆,明着烧、偷着烧成为必然。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秸秆作为草料的可能性逐渐被饲料替代,农民生活用电、用气、用煤比例也逐渐上升,秸秆作为生活燃料的用途也日趋“终结”。
最重要的是,当下秸秆还田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平均水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采用粉碎和旋耕技术,每亩增加成本40元;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难度更大,需要增加旋耕程序,每亩增加成本高达80~100元。普遍来看,与焚烧后播种相比,秸秆还田综合生产成本每亩增加约40~50元。而政府对小麦秸秆还田的补贴一般为每亩20元,水稻秸秆还田每亩补贴10元,显然不能有效解决成本问题。这样农民主观上自然不愿承担这部分费用。对此,对于秸秆还田补贴多大比例、采取什么方式补贴、如何形成长效补贴机制等问题,下一步需要尽快探索完善。
尽管秸秆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倘若解决不好如何利用的问题,就会变成“烫手山芋”。秸秆禁烧涉及农业生产实际和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仅依靠行政手段,往往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而能否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各地政府还得算好“经济账”。
(栏目主持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