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持续升温 法律等相关问题值得关注

作者: 张守营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守营

    截至2014年,中国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瑞典和新西兰等国家的最大留学生来源国。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但留学“赤字”、低龄留学加剧、我国留学生所面临诚信问题和退学危机等问题也随之出现,专家建议,低龄留学现象加剧导致国内高校优秀生源流失,应推进高校国际化的战略,鼓励高校面向全世界招生;中国留学生面临诚信危机,亟待加强法律意识和知识的培养。

留学“赤字”仍然存在

    在传统英语国家(美、英、澳、加),中国留学生成为最重要的留学生群体,占各国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均超过20%,在加拿大甚至达到32.4%。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在汉语影响范围内的国家,中国留学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2014年,约9.44万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占日本国际留学生总人数的51.3%,而这一比例在韩国更是高达62%。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留学生单向流动的趋势愈发明显。2013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为23.56万人,同期美国来华留学人数仅为1.44万人,二者差值达22.12万人,与5年前(2009年)的8.45万人相比,差值扩大了1.6倍。
    2014年,我国的留学“赤字”略有收窄,为71.78万人,尽管与高峰时期的2011年度相比,留学“赤字”已经收窄了超过10万人,但是中国留学“出超”的状况仍没有根本缓解。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差距,在质量上也差距明显。2014年,我国在外深造的108.9万名留学生,全部为攻读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历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而同年,约37.7万名来华国际留学生中,只有16.4万名即43.6%的学生来华是为了攻读相应学历和学位,与在外留学的学历生相比差距近6倍;其中读取硕士和博士的人数相对较少,仅分别为3.5万人和1.2万人,约占总人数的9.4%和3.2%。并且出国留学的学生以学习商科、理工科为主,来华留学生大多以学习语言、文化等社会学科为主。
    相比美国每年收获50万人左右的留学“红利”,来华留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认为,留学“赤字”现象的加剧,一方面,表明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际化水平较弱,对于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吸引来华留学生的政策力度尚待加大。

超半数留学人员选择学成回国

    报告显示,学成归国留学生总人数也明显增加。2014年,留学回国人数达到36.48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1.13万人,增长了3.20%。截至2014年,中国留学回国累计总人数已达180.96万人,占出国留学累计总人数的51.4%,也就是说,每100名出国的学生中有51名在学成之后选择回到中国。但年度留学回国人数和出国留学人数之间仍然存在逆差。如2013年,回国人数与同年出国留学人数存在6.04万人的逆差,而这一逆差在2014年进一步扩大,达9.5万人。
    通过对归国留学生增长情况的分析不难发现,留学生归国趋势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高度吻合。2008~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美国家就业难度加大,大批留学生选择归国就业,这两年回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均超过55%,2008年达到最高值57.50%。同理,由于受到欧元危机和欧盟经济衰退的影响,以及部分欧美国家因本土就业问题而限制留学生就业的政策影响,2012年在欧洲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归国潮,当年归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再次达到峰值。
    苗绿指出,出国留学人员的增长速度远比我国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增长速度快。2004~2014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年均增长速度为4.9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几乎逐年下降,平均增速为1.82%;普通高中招生人数,除了2005年、2010年、2011年人数有所增加,其他年份均呈下降趋势,10年间平均增速为-0.26%。而相比2004~2014年出国留学人员13.62%的增长速度,我国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低龄留学现象更为明显,相关问题突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麦可思联合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高中生出国留学的热度持续高涨。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就读高中或者本科的比例明显增加。与2012年相比,2015年调查显示,在国内读完高中课程再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从61%下降到44%,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则从17%上升到27%。超过1/3的学生计划出国读高中或者是预科以及语言学校,这意味着其中大部分学生不会参加高考,也不会选择读完国内高中的课程。
    据新东方《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对有计划留学的学生人群进行的调查,其中计划就读本科阶段的占所有被访者的59%,计划就读中学阶段的占29%,其中就读初中阶段的为7%,就读高中阶段的为22%。可见,在低龄留学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大学阶段的留学依然是中国学生选择的主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中等教育留学生第一大来源国。就读于这四个国家初高中的中国留学生共有约4.9万人。其中,23585人就读于美国初高中,占该国同类留学生的32.3%;9613人就读于英国初高中,占该国同类留学生的37.1%;7412人就读于加拿大初高中,占该国同类留学生的31.2%;8162人就读于澳大利亚,占该国同类留学生的48.9%。
    苗绿认为,低龄留学人群日益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国读高中的人群增加,其主要原因是为了能够进入教育质量更好的国际知名大学。随着留学低龄化的日趋加剧,引发的相关问题也值得关注。
    一是法律问题,低龄留学生在国外留学的过程中,由于对所在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了解,加上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违反所在国法律法规而受到处罚甚至遭遇诉讼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更多地关注出国前的法律培训和强化法律意识。
    二是家长陪读问题。低龄留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除了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在国外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问题也十分关心,加之主要目的国相关陪读要求和陪读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家长做出了陪读决定。通过陪读,帮助低龄留学生更好地接受优质的教育,获得更好的生活照顾和精神陪伴,在其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支持。尽管陪读对于低龄留学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对低龄留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利,对家庭关系的影响,陪读置业引发当地房价上涨而导致的社区融入困难、文化冲突等问题。
    三是低龄留学问题加剧了国内高校优秀生源流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