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讯 范纪安 记者张婧 从洛阳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推进会上获悉,近年来,洛阳市围绕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目标,把推进“双创”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带动就业。“双创”给洛阳发展带来的红利不断释放,有力推动洛阳经济持续发展。
    为支持创业创新,洛阳市将以激发全社会“双创”活力为主线,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创业创新与就业协调互动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与此同时,洛阳市大力推进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等重点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清障减负”、保驾护航。
    洛阳市实施“河洛英才计划”,综合运用“人才+项目”“人才+课题”等模式。洛阳市大力引进高层次、领军型、紧缺型的创业创新人才,打造“白领”集聚洼地,吸引5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来洛创业,创办科技型创业创新企业200家以上,确保洛阳在人才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上处于中西部城市前列。
    按照计划,洛阳市将加强与海外留学社团、国内著名高校校友会、洛阳在外商会和猎头机构的沟通联系,帮助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同时,充分发挥洛阳在京专家咨询委员会、在沪人才联谊会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突出亲情引才、乡情引才。
    在政策扶持上,洛阳市将落实资金奖励扶持政策,同时将对来洛创业人才在住房安置、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领域给予保障,营造爱才、尊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为培育主体,洛阳市大力推广中信重工“双创”模式。洛阳市在创业创新工作中,将努力发挥中信重工、七二五研究所等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广中信重工“双创”模式,鼓励国有企业建立内部创业体系,打造“首席员工”及“大工匠”等技术创新团队,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为壮大社会创客群体,洛阳市建立洛阳市创业项目库,支持各类群体在“互联网+”十大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创业。在政策扶持上,洛阳市将完善政策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业创新潜能,催生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制度,建立“创业苗圃”,培育一批“洛阳合伙人”;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支持返乡农民工利用“互联网+”,围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展创业。
    洛阳市提供资金支持、创新金融服务、探索小额担保贷款“洛阳模式”,为双创主体加油充电。2015年前9个月,中科院自动化所(洛阳)创新研究院、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华大基因项目共获得市政府1.57亿元资金支持;中航锂电获得9000万元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恒生众创空间等19个项目获得河南省专项奖补资金1554万元,占河南全省的40.6%,居河南全省第一。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洛阳市出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十条新政和专项行动计划,设立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和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向106家中小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2000万元。在金融服务方面,洛阳市探索小额担保贷款“洛阳模式”,首创“财政贴息贷款+商业贷款”模式,今年前9个月,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4.4亿元,占河南省定目标的217.5%,扶持1.9万人成功创业,带动6.8万人就业。
    2014年以来,洛阳市新增院士工作站7家,新建国家级研发机构4家。目前,洛阳市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7家,占河南全省的70%;各类研发平台超过800家,63家企业入围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在创业孵化方面,洛阳市已培育众创空间10家,其中国家级2家,创业孵化面积28.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00家,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
    截至9月中旬,洛阳市已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9993户,同比增长31.2%;新增企业9364户,同比增长12.7%,增量和增幅均居河南全省第二。其中,河南省首家“学生宿舍公司”、首个“家庭农场”都在洛阳市诞生。2015年上半年,洛阳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6和4.6个百分点。
    洛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31.2%和22.4%;中信重工、中国一拖集团双双入选国家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同时,全市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有效增加了创业创新机会。前8个月,洛阳市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820亿元,网络零售经营主体达6000家,众多新兴业态“小店主”成功创业,哈他网络、李学武牡丹瓷等创业明星纷纷涌现。
    据“双创”推进会介绍,洛阳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及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通过加大与深圳、北京中关村等地的战略合作,优先在超导材料、智能语音等细分行业加大创业创新力度,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