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提消费?仍待壮大中产阶层

作者: 蔡若愚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蔡若愚

    临近“十二五”末,消费终于摆脱了过去二十余年的不振,成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里的中流砥柱。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4%,同比上升了9.3个百分点,消费形势持续向好。这其中,固然有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的原因,但消费自身的增长也功不可没。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看来,“十二五”期间消费社会的形成,主要是中国已经培育了一个拥有庞大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
    即将站上“十三五”的门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三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指出,未来5年,要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而增加消费,壮大中产阶层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需要保护好这个群体,并研究如何将中产阶层的外需转为内需。这可能是‘十三五’时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张翼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十二五”期间的中产阶层:增速减缓,质量提升

    搜索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会发现答案五花八门。瑞士信贷银行于上月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15》认为,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已达到1.09亿人,在绝对数量上超过了拥有9200万中产的美国,成为全球中产阶层人数最多的国家。而张翼则认为,目前,如果包括了老中产阶级,则中产阶层在中国社会大约占到30%左右的比重,以13亿人口计算,已近4亿。
    之所以存在数量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对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学界仍有争议。收入水平、消费标准、职业基础乃至生活方式,都可以是整套标准体系里的重要因素,只是权重不同。
    不过,几乎无争议的是,“十二五”期间中产阶层数量仍在壮大。长期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的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国家减贫工作也卓有成效,因此中产阶层不断壮大的趋势没有变化,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所提升。
    尽管如此,刘毅强调,中产阶层数量的增速有所减缓,相比之下,质量改善更为重要,体现在中产阶层的构成中,新中产比重增加。“改革开放后的前二十年,中产阶层是典型的商人形象,它以城镇私营个体户为主体,也就是那时候我们说的‘万元户’。但现在个体经营者很难走入中产行列了,新中产更多地代表了知识和技术、管理才能和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毅认为,目前中产阶层的结构更趋向于现代意义上以白领为主的中产阶层。
    “即便是过去的‘万元户’、私营企业主等老中产阶层,他们的教育背景也有很大改善,体现了中产阶层整体质量的乐观。”刘毅说。
    对此,张翼在总结中国新中产阶层的特点时也表示,中国中产阶层是当前最先进的、掌握科学技术的阶层,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理论创新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中国从当前依靠低端产业转变到高端产业的有生力量。
    据其分析,现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中,老中产阶层大约占到1/3,而新中产阶层的比例接近2/3。

中产的消费潜力

    一直以来,中产阶层都被认为是一支重要的消费力量。张翼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中国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而言,是一个消费欲比较强的阶层,因其收入高,购买力强,且认同国际上开放式发展的价值观念。
    以珠三角中产阶层的消费为例,在刚刚经历社会转型的20世纪80年代,中产阶层尽管刚刚产生,仅占城镇家庭的3%~4%,却已经在消费中显出了分量。1988年的抢购风潮中,当地中产阶层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和相机上的开支比中产以下阶层高了4倍有余;而到20世纪初,当地中产阶层又率先一步开始提升对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需求。
    刘毅认为,在壮大消费的过程中,国内中产阶层一方面引领了消费热点,另一方面也引领了消费方式。“如今海外游这么热,中国人到国外消费,甚至采购马桶盖,这些群体应该说以中产阶层居多;而国内网购热潮中,也是中产阶层消费得较早、消费得更多。”刘毅说。
    总的来说,张翼总结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特点有三个:其一是前瞻性,即在很多方面的消费都走在前沿甚至是世界前沿;其二是审美性,即更看重消费品的美学价值,而不仅仅是炫富;其三是融合性,即弥合上下阶层之间的消费。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桑巴特所说:“所有殷实而节俭的中产阶级所具有的道德激情,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用来处理奢侈问题。”这个群体不是不消费奢侈品,他们同样对品牌忠诚,注重品质,但是奢侈品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多作为一种象征社会地位的符号,不在量多,只在拥有。比起物质财富,他们更关注生活的格调与品质。
    刘毅认为,中产阶层消费体现出的发展性和现实性,是中国中产阶层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所造就的。“客观上,当前中产阶层以工薪为主的收入,不可能支撑他们奢侈性地肆意挥霍。工作、学习的多重压力还剥夺了他们挥霍的闲暇。主观上,中产阶层的教育理性、公众形象等因素一直左右着他们,即使有炫耀的能力也控制着奢侈行为。”刘毅说。
    基于这些特点,张翼预测“十三五”期间,中产阶层的消费潜力将集中在节能环保、自动化设备应用、家庭内部电气化革命等领域。

壮大之困

    刚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十三五”期间,要使得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如何实现?学者们普遍认为,培育一个有强大消费力的中产阶层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然而,尽管持续壮大着,但采访中学者们也表示,中国中产阶层的数量远没有达到构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要求。乐观的预计是: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从金字塔型转向柱型。
    这其中,刘毅提到两方面原因。从中产阶层之上来看,富人阶层数量有增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虽然自2009年开始基尼系数逐年回落,但截至去年,0.469的数值仍然超过国际公认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除了收入基尼系数显示分配欠公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年居民的财产差异更大。”刘毅说,“收入是流量,财产是存量,贫富之间的区分,不仅仅是收入,还有财产。这些年房产和金融资产变化很大,培育了一些富人,但中产没有太大改善。”没有改善的一个原因,是中产阶层虽然可能有房有车,但多身负贷款,承担很大压力。
    从中产阶层之下来看,刘毅认为,这些年国家在减贫方面卓有成效,绝对贫困的人已大量减少,但还有一部分相对贫困以及处在贫困边缘的群体,亟待政策的进一步关注。
“我们希望最终能够形成橄榄型社会,但这取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当前来看,可能还需要十几二十年时间。”张翼判断。
    而如何保护好已有的中产阶层,刘毅坦言,目前仍严重缺乏针对中产阶层的相关政策措施。“其实中产阶层自己都有很多抱怨,既高兴自己是中产,又抱怨日子过得很辛苦,尽管有房有车,但都是贷款,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刘毅说,“同时,比起贫困者有低保等扶助政策,富裕者如企业主等有税费减免政策,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似乎都到不了中产阶层。”
    刘毅认为,对于中产阶层的扶持政策,不是说要在经济上去扶持,而更多需要在社会政策上去扶持。“我们扶持贫困人口,比如他们失业了可以免费为他们提供培训再就业,但是中产阶层可能不会失业,失业也是短期的,如果能在教育等一些有助于其发展的政策上再给予一些优惠,可能更好。”

中产阶层最新十大标准

    在中国,中产阶层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或家庭才算中产?中产过着怎样的生活?媒体间最新流传的一份中国中产阶层十大标准归纳如下:
一、月收入4.5万元,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
二、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级的资产。
三、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
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五、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六、旅游、购物、娱乐一个不能少。
七、不失格调的生活品质。
八、有道德、有礼仪、有素质。
九、拥有良好的穿衣品味。
十、重视精神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