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哥是下等人”的背后……

作者: 龚清
龚清

    近日,网友上传的一段北京街头吵架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一名女子乘坐沃尔沃轿车与出租车发生别车行为,并当街辱骂出租车司机“下等人”,还自称“我就是比你高贵!”。
    毫无疑问,此事让不少网友深感愤怒。“这位女子的优越感从何而来,简直可笑!”“开出租就是下等人?这是什么鬼逻辑!”“劳动的人都是高尚的,人格才分上下等”……微博上就此事充斥着种种言论,网友们为该出租车师傅愤愤不平的心理见诸笔端。
    在这里,且不论这开骂的女子,她为什么骂的哥;他们之间的街头纠纷,究竟谁是谁非。但这位女子认为的哥是“下等人”的职业理念令人不敢苟同。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人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分为“上等人”和“下等人”,这就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了。因此,网友们在愤怒的同时,或许更应该反思该事件背后的职业歧视和道德危机。
    按理说,人们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以社会需要的视角,都应予以正面评价,这是职业尊严应当平等的理性源泉。从社会评价来说,人不可因从事某种职业而被轻视、歧视、蔑视,更不该因而被贬损、被伤害、被侮辱。但实际上,在现今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仍似有似无地充斥着对于某些职业的不尊重或者轻视,例如,现在仍有不少父母都会拿清洁工、擦鞋匠等人做反例来教育孩子,“你要好好学习,不然就会和他一样干这种工作”。为什么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还会存在这种反差?
    简单分析,一是物质主义作祟。我们所歧视的职业,包括清洁工、建筑工人,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低收入职业。二是传统文化对职业的歧视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古就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划分,商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推到了前列,农和工成了“鄙视链”的最底层。
    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当社会已经习惯于用身份地位等角度去评论某个工作岗位的高低贵贱,却忘记那些居庙堂之高者,他们本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也忽略了被贴了不少标签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本应该有的劳动者之荣光。开沃尔沃的女子或许本来就是个普通劳动者,却能以高姿态骂出租车司机是“下等人”,这样赤裸裸的职业歧视无疑是危险的,它不但会损害当事人的自尊,让社会充满戾气,严重时还会引发社会分化和危机。
    也许,这种潜在的社会矛盾,是属于时代偏见的顽疾。既然我们无法彻底根除这种职业歧视带来的傲睨,就只能寄希望于后来人的不断开化。通俗一点讲,这就需要学校更加深入地传递职业平等观念,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得到一种职业平等的观念灌输,而不至于当他们面对职业歧视时,与很多成年人一样麻木。同时,还需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类似职业平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需要被引导,对此,政府和公民都有责任,让社会公众重视现存的职业歧视风气,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慢慢改变成见,尊重那些被歧视的职业。记得曾经在央视看到过一条新闻,有一个瑞士家庭为家中独女成为修马路的学徒工而感到骄傲。这种职业观念上的不拘一格,还真是时下学不来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