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场幼儿园的家长会,实则是听了一个讲座,主讲者是北师大的一位教授,从中国传统的易经到西方的儿童心理学,再到同家长们的互动,整个演讲近两小时,内容丰富,主题集中,大家听了后都觉得受益匪浅。其实,主讲者想传达的是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的坏毛病不是凭空而来的,那都是家长们带出来的,主讲者以童蒙养正做结,这就要求不单是孩子的童蒙要养正,家长们的童蒙也要挖一挖了。
    何谓童蒙养正?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易经·序卦传》:“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儿童生长规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儿阶段的特点,因此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教育”。
    《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易》云:“元者,善之长也。”何为善?《道德经》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万物而不争则为善,教人向善,以养正气。“正”者,止于一也。道为一,止于一,即是合于道。止于一是个“正”字,即合于道为正。“童蒙养正”即指在幼儿发蒙阶段给予最重要的养正教育。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他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了问号,如果让他的好奇顺其自然,家长加以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也就是童蒙养正。往往,很多家长并没有足够的耐心,对于孩子的好奇不但不加以正确的引导,甚至连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都不会。“等你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的。”这是孩子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也是扼杀孩子好奇心的一句话。
    如果给你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你改变一下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你会如何选择?大人们的回答无非是变高啊,长得更帅更漂亮啊,而孩子们的回答则截然不同于大人,“我想长一双翅膀!”“我想长一个老虎的尾巴!”“我想长狐狸一样的耳朵!”这就是童蒙,大人们都知道这种神奇的力量是不现实的,但即使是幻想一下,大人也不会从内心深处挖掘一下自己的童蒙。大人听了孩子的回答,内心怎能不受到触动?
    家长们往往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吃饭,老爱发脾气,任性啊,害羞胆小啊,等等,但主讲者让好几位家长说一下你理想的孩子状态是什么样的,基本上没有一个大人会说得清楚,其中有一位奶奶想了一会说:希望他能够在一定的场合做出一定的规范行为!如此抽象的描述,大人都不理解,孩子怎么可能明白?童蒙养正就是要多告诉孩子要怎么怎么做,尽量不要告诉孩子不要怎么怎么做,大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孩子在大人的引导下自然能够达到目标。
    孩子越用越有用,越不用越没用。
    现在的家庭往往是四个老人家一对夫妻看着一个孩子,孩子在家里的角色自然就是皇帝、公主、宝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自然就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但其实孩子在家里的角色不应该就是如此,孩子太小你不能指望他真的能够帮你做做家务什么的,但你可以通过设计一种角色给他,他就很容易满足也会有成就感,还会让他不再有当皇帝、公主、宝贝的优越感。比如,你可以让他扮演餐后调研员,看看哪些饭菜吃得多,哪些好吃,哪些不好吃,监督大人碗筷刷得是不是干净。孩子通过角色扮演,让他觉得大家需要他,这其实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讲的尊重的需求,孩子不单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他同样也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主讲者告诉大家一个简单而又明了的道理,家长们以身作则,勤奋的家长带出勤奋的孩子,爱读书的家长带出爱读书的孩子,爱运动的家长带出爱运动的孩子,相反,懒惰的家长带出懒惰的孩子,肥胖的家长容易带出胖的孩子,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