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华
    近日,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发布《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的通知》,宣布到2016年底前,除儿童医院外,江苏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过度治疗”,以前,不少人往往认为全是医院所为,其实,也有患者及其家属的因素。少数患者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疗效,甚至像点菜一样告诉医生所需要的治疗手段。因此,给“过度治疗”戴上“紧箍咒”,既要从医院入手,也不能忽视患者。
    去年,媒体在全国各地拍摄到一些这样的画面:北京的一家医院,上午9点,二楼的输液大厅已经座无虚席;湖北的一家医院,上午10点,输液大厅同样是满满当当;四川的某医院,下午1点刚上班,输液室门口的护士站已排起了长队……
    有些人原本病情不重,却为何非要“挂水”?患者盲目追求疗效心理使然。商人视时间如金钱,学生把时间当成绩……一些人看不起病,不仅看病贵,而且时间耽误不得,都很想“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类似一般的感冒、发烧原本吃药即可痊愈,却非要“挂水”。结果,虽然看似疾病痊愈了,但药物的毒副作用给身体造成的危害却埋下了祸根,得不偿失。
    另外,评判医术水平标准不科学也是重要诱因。一些医院评判医生医术水平的标准不甚科学,比如:把“零投诉”、“治愈率”作为评判的重要标准,既容易助长个别患者盲目追求疗效遭拒而随意投诉的歪风,又容易给医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害怕投诉,在治疗上受患者意愿左右而忽视客观病情及治疗要义。而且,“治愈率”的考核指标,也容易诱使一些医生盲目追求高治愈率,而不顾患者病情实际,以及过度治疗给身体造成的伤害。
    当然,部分医院“以药养医”、靠患者创收等一些不当做法,恐怕仍然是“过度治疗”的主要根源。2012年,深圳一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的手术,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2013年,济南一位副总接受心脏治疗被放进7个支架花费十几万,支架放3个以上就失去临床意义,他却被放7个,血管成了“钢铁长城”。类似病例,举不胜举。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我国医疗费用近几年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医疗费用达到了2.9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近20%。业内人士认为过度医疗直接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猛涨。
    根治“过度治疗”,既要从顶层设计上完善,又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用劲,念好“紧箍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医疗制度机制也应健全完善。据了解,多年来“自收自支、自负盈利”的管理体制,鼓励了部分公立医院的创收冲动。而且,一些公立医院实行以科室为单位的财务核算机制,科室人员的奖金全部从科室收入账上支出,更加导致医生只有多创收,才能多发钱的现象。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斩断利益链条,医院药品和检查收入上缴国家,严禁医院从药品和大型设备检查上谋取任何私利。同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评机制,变单一杠杆为综合评定,变暂时恢复为长久健康,变注重经济效益为注重社会效益,给医院公平竞争,医生科学诊断、合理治疗搭建广阔空间。
    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台完善刚性约束。前段时间,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处方点评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江苏省更进一层提出,2016年底前,除儿童医院外,江苏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类似这样的规定,操作性强,又便于监督,既容易规范医生的从医行为,也能保护患者,赢得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给“过度治疗”戴上“紧箍咒”,既有赖于从宏观着眼,也需从微观着手。只有从实际出发,一项一项抓落实,一锤接着一锤敲,这样的“紧箍咒”也就容易发挥作用,而不致于沦为“稻草人”、“橡皮泥”,从而,彻底铲除“过度治疗”滋生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