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迎来黄金期商业银行急需“思维革命”

作者: 潘晓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潘晓娟

    当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启动阶段。在日前举办的“2015中国民生银行资产证券化高峰论坛”上,众多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正迎来黄金期,当前商业银行及金融行业的竞争重点已经转移到对优质金融资产的争夺上,资产证券化对抓住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以及实现资产流转交易机制的生成与提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暖风”不断。国务院在2013年8月和今年5月两度部署资产证券化,其中今年5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十年磨一剑”

    民生银行行长助理石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作为近40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十年磨一剑”。盘点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经历的成长阶段,2005~2008年是其萌芽期,2008~2011年是蛰伏期,2012~2014年是实验期。在政策支持下,预计2015年我国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超过5000亿元,是过去9年的总和。
    “国家提出要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增加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表明供给促改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也为银行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石杰分析指出,未来民生银行一方面会推动信贷资源和金融服务向代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未来的行业和企业倾斜;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对信贷资源的投放和分布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形式帮助更多的企业,从而促进金融资源分布和投放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我国正处在金融证券化时代,2015年可以称为是‘证券化爆发元年’。”民生银行投行部总经理张立洲分析说,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的规模已达到百万亿元以上,但是已经证券化的资产占比仍然很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未来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运用证券化思维进行金融资源整合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当前传统金融机构都背负着沉重的资产负债表,随着利率市场化到来,资产端压力以及资本约束不断加大,银行对证券化要求将日益迫切。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表内外各类金融资产的腾挪流转,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并支持战略业务开发扩张和重点客户的开发维护,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预见,商业银行对于开展证券化业务会越来越重视。
    事实上,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一直未断。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2015年以来,民生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推出“企富”、“创富”、“汇富”3个产品系列,今年预计全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将达千亿元规模。近日,民生银行以扬州汽运未来5年长途客票收入为还款来源,主导并统筹设立“汇富扬州汽运客运经营收费收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产品期限5年,发行额8.5亿元,成为全国首单长途客运行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裁任东旭表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2012年重启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发起机构类型也由传统的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逐渐延伸到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金融租赁公司等。尤其在今年一季度之后,在信贷市场投放不足,大量资金持续处于寻找优质资产的背景下,资产证券化产品还能够得到持续稳固的增长十分难能可贵。
    张立洲坦言,轻资产经营是王道,企业要牢固树立轻资产发展的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战略和融资战略,对于在PPP模式下形成的投资、资产均以证券化的思维去推动或者加以盘活。当前,银行急需思维革命,树立客户即资产理念,客户群重于资产,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从拥抱资产到拥抱客户。实际上,不久的将来,金融资产很难说属于哪家具体机构,未来一定要用投行化思维去服务客户,运用证券化思维进行金融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