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号文件为何突出农业供给侧改革?

作者: 曲一歌
记者视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一歌

    新近发布的“十三五”时期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强调,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粮食供求主要在品种结构上出现了失衡,因此,国内市场价格有所波动,而且出现了产量、进口量等都在增长的复杂局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粮食供给的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存在着不适应。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全适用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也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举措。
“不能单纯以数量来判断农业发展是否成功,还要考虑提供的农产品在数量、品种、质量上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陈锡文强调。
    专家学者们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上着力,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看来,调结构是指调整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身来看,就是要提高效率和质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效率角度看,要让农民增收,让一部分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部分资源休养生息;从质量方面看,现在市场上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比较紧缺,“所以要提高质量和安全,满足消费者需求。”
    “进口压力大,农民增收难,主要还是因为规模经营没发展起来,土地流转和城镇化之间存在脱节。”李国祥举例说,国外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业经营规模呈迅速扩张状态,而我国并不明显。
    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429亿斤,实现“十二连增”,但高库存压力也随之加大。
    韩俊表示,去库存有一个过程,要防止出现“打压市场现象”,“现在农产品价格很多已经出现下行,如果把握不好节奏,下行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对此,李国祥表示,可减轻生态脆弱等地区的生产任务,降低库存压力。此外,针对现在广受关注的玉米库存压力,要理顺价格体系,推进深加工发展,增加有效需求。
    还要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韩俊表示,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融合发展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可围绕某一个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品牌效应,共享品牌宣传或研发成果;还可应用新技术,如“互联网+农业”等方式,降低农业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