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的“底色”是信心

作者: 李想
两会热点观察

中国经济导报前方记者|李想

    “今年整个经济形势下行压力比较大,我非常关注‘十三五’国家拿出什么政策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最希望激活消费市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了我们信心。”3月5日中午,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快步走出人民大会堂。
    “尤其是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李总理在报告中表现得信心满满,这对我们也是一种鼓励和振奋。”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陈晶莹说。
    连日来,代表委员们普遍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含金量高,方向明、措施实、问题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给出了一颗“定心丸”。

信心基于合理的发展目标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设立一个区间增长目标,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这能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既将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也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区间式的设定,体现了创新宏观调控、把握区间调控的新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经济形势与‘十三五’《规划纲要》”记者会上强调,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要翻一番的目标来看,“十三五”期间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一定要在6.5%以上。
    而设立上限,则主要是体现了积极主动的导向。“要向社会、向市场传递信心,如果比6.5%要高一些,就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徐绍史指出。
    短期目标设置合理,长期发展目标也清晰量化:
    6.5%和90万亿元——“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90万亿元。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2.5%和60%——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创新引领发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下转T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