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十三五”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 宁甫轩
三江口
港口优势不断提升
新型城市化
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展每年在宁波举行
“智能制造”步伐加速
“五水共治”改善城乡环境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
“十里红妆”传统文化名片
    宁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去的5年,宁波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浙江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富”、“两美”浙江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实施宁波市委“六个加快”和“双驱动四治理”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今后五年,宁波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扬优势、补短板、增活力、促均衡,着力打造港口经济圈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奋勇前进。

辉煌“十二五”

    5年来,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2015年达到801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美元。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和13.6%,2015年分别达到2072.7亿元和1006.4亿元。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63万标箱,全球排名再创新高。5年来,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八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6%提高到2.4%。高新技术企业从662家增加到1519家,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7%和45.4%,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7.4%。5年来,发展活力不断增强。110个重点改革项目全面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商事制度、金融保险、新型城市化、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加快推进。获批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新增国家开发区(功能区)3个、友好城市26个,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外贸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八位,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引进内资3324亿元,浙商甬商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165亿元。5年来,城乡面貌加快改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从68.6%提高到71.1%,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建成全面小康村613个、中心村101个、特色村85个。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铁路158公里、高速公路111公里,轨道交通形成“十字型”骨架,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95%。消灭垃圾河282公里、治理黑臭河647公里,“三改”、拆违分别完成5841万平方米和5345万平方米,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69家、黄标车11万辆,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5年来,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年均增长17.2%。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1.7%,2015年分别达到4.8万元和2.6万元,收入比缩小到1.811。培育创业主体49.3万家,城镇新增就业81万人。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分别提高69%、46%和162%。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0.3平方米和49.3平方米。基本形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教育公平水平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每千人医生数达到3.7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全国38个大中城市第列,多次荣获“中国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奋进“十三五”

    “十三五”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今后5年,宁波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居民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提前实现“四翻番”,使综合实力更强劲、城乡区域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体系更完善。
    围绕上述目标,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好示范区”的要求,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打造港口经济圈,着力构建宁波都市区,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千方百计扬优势,全力以赴补短板,坚持不懈增活力,统筹兼顾促均衡,加快构筑“一圈三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在厚植优势中增强发展动力,在补齐短板中提升发展整体性。
    一是打造创新大平台,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行列。加快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平台做大做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打造集聚创新要素、发展特色产业、“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功能平台。培育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动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千人计划”产业园等平台提升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创新型初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累计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创新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机制,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加强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推进国际教育合作,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建设人才生态市。
    二是构建开放大格局,打造港口经济圈、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和港航物流服务中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构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规划建设梅山新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争设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港区和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中意宁波生态园、中东欧(宁波)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达到380亿美元。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枢纽,共同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推进甬金铁路、甬舟铁路、沪嘉甬跨海通道、杭甬高速复线等项目,加快建设“海甬欧”贸易物流通道和宁波—华东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示范通道。完善“海上丝路指数”体系,提升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人才、船舶交易的服务水平,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多商品定价和交易中心。加快浙江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推进海港、海湾、海岛联动发展,打造海洋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和科技兴海创新基地。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打造国际贸易总部基地,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促进利用外资和“走出去”扩量提质。优化开放合作制度环境,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到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200亿美元。
    三是促进产业大转型,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经济强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港航物流和生命健康产业,提升发展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等优势制造业,在文化创意、金融、旅游、海洋高技术、新能源汽车、通航产业等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四换三名”工程,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打造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和制造强市,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促进国际产业合作园、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提质增效发展。打造新材料设计制造、材料基因工程技术、智能制造等十大创新中心。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做精做强贸易物流、现代金融、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转变,建设一批月光经济夜市街区,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内一流休闲旅游目的地。着力构建金融生态示范区,争创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全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0%。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城市大数据中心,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经济蓬勃发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壮大现代种业、远洋捕捞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
    四是推动功能大提升,形成更具集聚辐射能力的宁波都市区。加强与舟山协调发展,扩大与台州、绍兴、嘉兴等城市的合作,推动创业创新互促共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共保。加快新型城市化,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市域城镇体系,增强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促进北翼地区融合发展,推动南翼地区统筹发展,加快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创新发展,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4%。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推进东部新城、姚江新城、空港新区建设,建成栎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4号线、3号线一期,推进杭甬城际铁路项目和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6号线,组建运营宁波航空公司,加快中心城区至县(市)城际铁路建设,完善快速路网和跨江通道,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基本建成“两江同治6+1”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民生发展,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争创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弘扬“宁波精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全域化更高水平的文明之城,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五是抓好环境大优化,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投资环境优秀城市。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强化生态带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培育生态经济和低碳循环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面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深入实施“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宁波”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品质城区、美丽县城、特色城镇和富美农村,基本实现县县无违建。推进燃煤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防洪排涝和综合管廊、中心城区内河水质景观提升和县(市)区河道水体环境治理工程。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黑臭河和地表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PM2.5浓度明显下降,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使宁波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景更美。深化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以要素配置市场化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的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更高的国际营商环境。
    六是确保民生大改善,构建品质更高的民生幸福之城。坚持民生优先,创新供给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总量扩大、质量提高、均衡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深化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创业就业服务,新增创业实体50万家,创业带动就业150万人。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力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建成覆盖城乡、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健全以低保为基础、“救急难”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到2020年,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公益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引进和打造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院,建成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推进健康宁波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市第一医院异地扩建等项目建设,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到2020年,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05张左右。强化人口综合服务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建居家养老服务站827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8个,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万张,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不断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文/宁甫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