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展:“军转民”亦可“民参军”

作者: 吕昱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吕昱江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会议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那么,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我国军民融合中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国家会从哪些方面着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特别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富国强军的根本途径

    “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军民资源共享、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奠定雄厚的产业基础、节约军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系副教授、国防经济与安全教研室主任张国凤,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十三五”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共享”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首先就是实现军用资源、民用资源的共享。
    张国凤表示,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整个世界军事发展的条件、环境,包括技术、人才,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国家的发展对国防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像许多技术作为基础性的应用,不再分军用民用。比如卫星导航系统便可军民两用,如果“军”建一套而“民”再建一套则是没有必要的,诸如这样的资源,完全可以在和平时期“为民”同时也“为军”,在战争时期当然集中精力“为军”。
    当前很多的技术和资源都是如此。把“军”、“民”界限打开后,有利于国家全部的经济、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都实现共享,从而使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
“尽管我国军工企业数量不少、规模也不小,然而战争对于武器的消耗极大,对于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假如将来打起仗,甚至战争规模扩大的话,现有军工企业的力量对武器装备的供给或是远远不够的。”张国凤说,“而且军品生产同民品生产毕竟在工艺上存在很大差别,若军民分割、融合不够,到时想转产都不会很容易。”像美国这样军事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在伊战期间,仍有80多个部门、成千上万的企业转为军品生产,并加快武器供给,以对战争进行支撑。
    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为武器装备的生产(包括工艺、科研,以及相关人才)培养共用的基础,将来转产、扩大生产都方便、容易得多。
    这些年近年来,我国的军费一直在按比例地增长,增长的比例整体上也算比较快,不过,实际上占GDP的比重在大国当中是比较低的。尽管如此,可由于中国当前快速的发展和崛起,军费的增加往往引发广泛的注意,尤其是美日常常借此煽动国际社会对我国“警觉”甚至敌视。其实,我国的军费很大一部分是负担军队的养老和社会保障。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军民融合以后,把军队社保等事务交给地方去管,便可以节省大量军费。
    除了这些以外,张国凤特别强调,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还有利于形成全民关心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军民融合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使国防和军队建设能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被重视被关心。

认识不足 机制不畅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中央为军民融合绘就的一幅新的战略蓝图,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新篇章。
    张国凤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在军民融合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在看到军民融合经过多年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在对军民融合的未来充满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5》指出,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度大概只有30%左右。影响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有些是认识上的问题,有些是机制上的问题。
    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指思想观念方面,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各个部门和集团往往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从本集团的角度考虑。
    从“民”这一方的角度来说,地方上缺乏“军民融合”的意识,对现代国家安全缺乏深度的认知,尤其是我国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因而普遍对此关心不够。当然,民企也是这样。
    从“军”这一方的角度来看,很多军工企业往往会担心民用企业会分享蛋糕。所以,军方往往主要强调“军转民”,但是对于“民参军”缺乏热情。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红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传统国防科技工业中,军工企业生产装备的产业链与定价都比较固化,不易变动,导致军工企业的市场意识薄弱,降本增效动力不强。
    机制不畅通也是我国军民融合中存在的严峻问题。张国凤表示,以前虽然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但是仍缺乏一些细节的东西。“军转民”方面,保密制度统得过死;“民参军”方面,设置的限制较多、门槛较高。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地方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要进入军品市场,要同时拥有4个证,“军品科研生产许可”、“合格装备成制单位资格证”、“质量体系认证”和“保密体系认证”,而且这4个证并非由一个机构而是由“多头”管理。
    整个武器装备科研信息现在也不透明,无论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还是社会科学基金,凡和“军”有关的课题和项目通常会单独发布,而不会和其他课题项目放一起让大家申报,对于地方院校来说,甚至都没有机会能看到这些项目和课题,根本就不知道国家需要些什么,应该研究些什么。
    
“民参军”正成为军民融合重点方向

    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突破制约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加快理论、科技、管理、实践等方面创新。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中国要上马约40个涉及军民融合的大项目,旨在加快军工体系开放竞争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民营企业与军工单位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受访专家表示,“民参军”正成为军民融合重点方向。民参军政策的核心目的就是引导优秀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维修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军工产业的升级,为铸造强军“利器”提供物质技术的支持。
    李红提出,应多措并举丰富融合形式。一方面,抓住国家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契机,通过内部嵌入和预留接口等方法贯彻国防需求,促进新兴技术和资源在军民两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发挥民营实体运作机制灵活、科技资源雄厚、创新能力强等优势,通过科技联合攻关、信息共享和行政合同等手段,进一步扩大民营实体为部队服务保障的内容和范围。
    3月16日,国防科工局印发的《2016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推动军工设备设施开放共享,推动航天资源和数据共享。加强国防科技平台的共享和交流。扩大信息共享。实施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
    张国凤还呼吁,应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规费减免、资金支持、资质准入、综合配套保障等方面对“民参军”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优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