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需要有效监管的金融支持

作者: 张洽棠 杨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杨虹

    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提出后,学界更多是从产业、财政的角度来探讨,而金融也可以在深层次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受访专家表示,金融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资本要素密切相关,普惠金融等金融形态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效的监管,才会发挥更好的支持效果。

供给侧改革离不开金融改革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包括“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金融改革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金融供给改革,增加金融供给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之一,生产要素配置像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等,其中资本可能是跟金融密切相关的,资本从支出法来说就是需求方,从生产法来看就是资本。
    其实,其他生产要素也可以通过金融方式来实现。管涛表示,例如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无论是薪酬的设计还是转移支付等等,既有财政也有金融的问题。实际上土地跟金融也是密切相关的,要素投入供给方跟金融供给密切相关。除了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外,全要素生产率(TFP)也与金融改革密不可分,管涛表示,推进TFP意味着转向创新驱动,这少不了金融创新的支持。
    除了生产要素的角度外,还可以从货币政策看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能影响。例如美、欧、日等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时,从实施效果看,能够起到稳定金融、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过,中国的货币政策却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2013年的“钱荒”现象,2014年债市不稳,以及2015年股市的暴涨暴跌等。管涛表示,这些现象表明,资本市场不成熟带来了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传导,反而容易形成资产泡沫。而处理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是重要一环。
    除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降低整个企业的杠杆作用外,管涛表示,从理顺货币传导机制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做任何事情不能跳跃现在的发展阶段,现阶段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还是要立足现状,在“三去一补一降”这五个方面,应完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普惠金融也需有效监管

    普惠金融目前已经得到决策层的大力推广。2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明确提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要在G20框架内起草数字普惠金融的高级原则,推进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建设和研究。在“十三五”规划里面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表示,普惠金融强调金融结构性的改革,即金融如何为中小企业服务,为贫困地区的人服务,把金融作为一种人人可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
    普惠金融自2005年提出后,经过10来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公认的事项,世界银行、联合国都曾经大力推广,焦瑾璞表示,这反映了市场的趋向,而其中涉及到的互联网金融(国外称作数字金融),也是普惠金融的形式和方向。因为从全球来看,前几年的东南亚国家和现在的撒哈拉以南国家,很多金融业务可以通过手机和小额信贷来完成,这也是普惠金融的现象。
    普惠金融发展是金融结构性改革的体现,那么如何完善相关的监管呢?
    管涛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很多方面要通过经济增长,从要素投资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新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来满足技术进步方面的需要。普惠金融也涉及到一些技术手段的创新,怎么样为居民、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不过,金融行业毕竟有一定的社会外部溢出性,监管部门需要抓住金融的本质,进行一些适度的监管,例如互联网金融作为新业态,有金融属性,但不能用传统金融管理手段,同时需要守住一些基本底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执行所长贲圣林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上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政府应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完善交易秩序、行业结构、准入和退出机制、惩戒机制、消费者权益保护、信用环境建设、舆论导向等。金融机构负责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应提高风险定价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要建立理性、成熟的投资理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注重分清责任、优化结构、拥抱科技,不忘金融服务是实体经济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