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重大财经新闻评述
【两部门发文七举措合力规范引导PPP建立完善回报机制】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共同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建立完善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各地要通过合理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运营年限,确保政府补贴适度,防范中长期财政风险。
【一行三会话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底线】有“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之称的“2016第五届金融街论坛”在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有三大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分别是,货币供给与杠杆率的问题;金融业快速发展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问题;现代金融发展的趋势与有效监管问题。
【地方财政打响突围攻坚战税收空档期致地方财源更窘迫】当前,房地产市场虽局部回暖,但对于大多数地方来说,楼市库存仍似“乌云压顶”。在此背景下,地方楼市政策愈加宽松,地方财政压力不减,以致财政收支矛盾再加剧。同时,营改增之后又使地方税收陷入“空档期”,因此,地方财源更显窘迫,可持续财政难题日益凸显。
【养老金出现“亏空”?人社部:结存超3.9万亿元】大家尤为关心的养老金,并未出现亏空的情况。《公报》显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2195亿元,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7929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9937亿元。
评说:
中国的储蓄率高,接近50%,其中最主要的是居民储蓄,其次是企业储蓄。高储蓄的原因除了勤劳节俭的传统、尚不完善养老和保障制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本市场不够发达。
家庭部门的高储蓄率意味着更多的储蓄盈余可以转化为企业部门的投资。这一转化过程除非通过股市实现,否则就会导致借款人积累更多的债务。
通过资本市场股本融资能够使国民储蓄中更大比例资金进行股本融资,也就降低了债务占GDP的比重,也降低了债务股本的比例。在没有足够发达股市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仍需通过债务累积的方式(银行贷款和债券)获得融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高杠杆是合理的呢?不可否认,在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去杠杆会使一些风险显性化。
但如果不去,不要说长期稳不住,短期效果也越来越差,“僵尸企业”会越来越多,债务越积越重,加剧财政金融风险。
企业逐步“去杠杆”要坚持,政府亦不可盲目地全面地停止“去杠杆”,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其举债应与税收收入相匹配。
当前,很多地方经济增长疲软、传统产业处于去产能状态,再加上伴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和结构性调整过程,过去的纳税大户有一批都无法保证税收增长了,而新的产业或者税负较低,或者规模较小,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税收增长的“空档期”。而我国完善地税收体系尚未建立,地方收入缺乏比较有利的来源。
发行国债、增加赤字弥补减税后带来的财政空缺,但在这一举措下,长久之计是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扩大民间投资规模,使之成为财政可持续的基础和前提。
《关于进一步共同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有关工作的通知》从稳妥有序推进PPP工作、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扎实做好PPP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完善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提高项目融资效率、加强PPP项目信息公开等几个方面对PPP作出进一步规范引导。这些都是将丰富的储蓄资金转化为有效投资的有力举措。
(栏目主持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吕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