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王晓涛
一说到“智能制造”,人们往往都要提到个性化定制的标杆企业青岛红领集团。不过,一位参观红领的企业家却表示非常失望,因为他不仅没有看到先进的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相反,却看到了很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场景,一排排的工人在紧张忙碌。那么,为什么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典型,在一些人的眼中只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企业呢?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在日前举行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论坛”上说:“我想,自动化有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自动化,像数控机床、机器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还有一种自动化是看不见的自动化,就是数据流动的自动化,红领就是通过建立企业内部数据自动流动的生产体系,来解决服装定制化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
《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制造业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安筱鹏说:“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制造的交易效率,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的重要区别。”
“双创”不仅是小微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大企业的繁荣昌盛之道。安筱鹏表示,推进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是制造业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同时,“双创”平台的建设过程也是管理模式持续创新的过程。安筱鹏说:“有人说,工业文明以来企业管理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突破:一次是福特制的流水线,一次是丰田式的经营管理,而面向‘双创’的新型管理模式,有可能是第三次管理的变革和革命。”
此外,大企业“双创”可以大幅度降低创客的创业风险。大企业成熟的技术支持,可以提高创业项目孵化的成功率。“一些创业项目从孵化到A轮融资的成功率不到10%,而在海尔集团,项目孵化的成功率可以达到30%~40%,说明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双创’平台聚集的各类资源,能够为中小微企业创造肥沃的创业创新土壤。”安筱鹏说。
有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曾经指出,智能制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实现差异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务、更小的生产批量、不可预知的工业链的变更。在安筱鹏看来,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就像射击比赛的固定靶射击,大规模的定制生产就好像移动靶射击,而今天的个性化定制则像飞碟射击,充满了不确定性。“个性化定制的本质,就是通过智能制造的手段解决成本、质量、效率的挑战,以及应对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他说。红领集团智能制造的特色就是数据的自动流动,即将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发送给正确的人和设备,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对于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安筱鹏认为有四个内容:一是市场需求正在从产品导向向产品服务系统导向转变;二是高附加值环节从制造环节为主向服务环节为主转变;三是基于产品服务的竞争正在成为产品竞争的重要手段;四是市场交易从短期交易向长期交易转变。当前,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在远程在线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化精准营销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工信部电子情报一所的一个两化融合评估平台的数字显示,我国实现远程在线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精准营销网络的企业分别达到了19%、12%和7.9%。
最后,安筱鹏特别强调了要补足制造业的短板。我国制造业的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相对薄弱,“中国制造2025”专门提出了强基工程。安筱鹏认为,要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还需要强化新的基础,即“一硬一软一网一平台”:“一硬”是为实现智能的感知和处理,要有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的传感器和处理器作为硬件支撑。“一软”是工业软件,包括传统研发软件、管理软件、制造执行系统,也包括智能制造的一些操作系统。“一网”是要建立高可靠、低延时的安全连接物和物、机器和机器的互联网。“一平台”是工业云和大数据的服务平台,所有数据最终都会汇集到工业云和大数据的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