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科研人员“出走”创业

作者: 公欣
编者按

    时至今日,距离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一年有余,其中关于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的相关规定却依然关注度极高。《意见》的出台为科研人员解决了创业的后顾之忧,对于科研人员“出走”创业无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意见》出台后究竟有多少科研人员走向创业之路?包括中科院在内的多个相关机构和部门未有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而这也是外界极为关注的重点。由此,在本期对实际案例进行跟踪采访的基础上,近期“创业你我他”栏目将深入科研机构,就科研人员创业这一话题进行持续深入调研,以期给读者一幅科研人员创业的全面“构图”。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对于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出走的顾竹以及放弃留校离开清华这一学术圣殿的张德兆来说,创业似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前者作为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后者则是北京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CEO,两人所在的公司均在创业初期就拿到了千万元级的投资。“作为科研人员,我们掌握着最具‘含金量’的核心技术,有着产业技术层面的先天的优势。”谈及此,顾竹显得格外自信。
    然而,是否所有的科研人员创业都这么顺风顺水?显然不是。采访中,有不少专家表示,创业对于科研人员运营能力、管理能力、市场敏感度等个人素质要求很高。而相关调研证实,现实中科研人员创业的比例并不尽如人意,“科研人员创业的成功率也许不会很低,但还是有难度,动辄几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下诞生的科研项目,要产业化需要很多条件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红颖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直言。与此同时,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但对于科研人员创业是否到“火候”业界仍存争议。

科研人员创业,“火候”到了?

    如果科研人员都出来创业,那么谁去做基础研究?这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在某会议上做主旨演讲时抛出的质疑。
    在施一公看来,现在大范围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的“火候”显然没到,“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在他看来,现阶段不应盲目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当基础研究足够强大,转化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需要拔苗助长。“可以鼓励科研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
    “这样的说法似乎也是无可厚非,但实际上政策鼓励只是很小的方面,其实出不出来创业更多的是个人选择问题。”作为过来人,张德兆的想法显然有一定的说服力。和那些愿意在科研院所一直待下去、能从发表论文等科研日常中发现自身价值的科研人员不同,张德兆追求更加实物化的价值感,并选择创业来实现它。
    在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采访中,主流观点还是支持科研人员创业。实际上,大部分“中国式科研人员”长期封闭在象牙塔里,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脱节。来自科技部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正是顺应科技创业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大趋势,是制度的进步。”曾红颖的想法与施一公刚好相反:我国的科研是分步骤进行的,有基础研究,也有重大项目,每种科研都有其目的性,有的用于转化和产业化,而有的只是用于学术研究,所以一部分科研人员出来创业和基础研究之间并不构成冲突。
    张德兆对此也有同感:现在基础研究并没有那么弱,很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其实比一般公众想象的要高得多,但是苦于没有途径转化到市场,所以才无法形成实物为公众所了解,反而形成了一种信息的不对称。

科研人员创业难,“梗”在哪里?

    实际上,尽管自2015年以来,鼓励相关科研人员创业的政策多有出台,但是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去年年中,一份由中国科协受国务院委托所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显示,有六成的科研人员愿意创业,但仅有2.5%开始创业。而且,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创业意愿相对突出,30岁以下的科研工作者创业意愿高达64%,为所有年龄段中比例最高,但已经创业的也仅有1.8%。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科研人员创业真的很难吗?面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疑问,顾竹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科研人员手握核心技术,这是创业的天然优势。”
    “所以我觉得这给科研人员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创业成功。”顾竹说到这里,明显提高了声调。他认为,如今在细分市场,只要技术能够赢得哪怕只有不到1%的市场份额,就有机会扩张,“市场对于好技术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我们做农业大数据,属于比较前沿的探索了,像很多农业生产型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就急缺这方面的数据。”
    不过,较高的成功率似乎并不代表其创业难度就低。“就算政策激励到位,如果没有好的市场环境,也不好说创业容不容易成功。”一位要求匿名的陕西某高校教授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诉苦,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可选择的科技创业项目很少,缺乏必要的孵化土壤。
    另一方面,尽管政策支持减少了科研人员创业的后顾之忧,但个人与外界的思想障碍仍是一道难跨的坎。这障碍既来自于体制内,也来自于社会投资人。“实际上体制内大家普遍认为搞科研不应该搞产业化。”张德兆对此表示遗憾。而正如天使百人会理事长乔迁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描述的那样,投资人经常因为不太重视科技而不愿意承担科技公司初期成长的风险,不愿过多地投入资金,使得科研人员有成熟的待转化的科研成果,仍不免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上述调研也显示,科研人员对离岗创业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顾虑。比如,近七成的人担心离岗创业后,“岗位没有了”,超五成的人担心离岗创业后“影响职务、职称晋升”,近五成的人担心“待遇降低了”,近三成的人担心“被认为对单位不忠诚”,超两成的人担心“创业失败后没面子”。

到底谁更适合集体“出走”?

    无论是否应该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其创业难度有多大,科研人员创业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模式之一,毋庸置疑。但是,也有受访专家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存在担忧:一方面国内的科研成果市场化水平尚且有限,对于新科研成果的认可度并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企业那样高。另一方面,许多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还很大,并未达到一定的实用水平。
    张德兆主要做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开发,他一开始在市场上根本找不到这项技术,在进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张德兆发现很多企业的研究水平都相对较低,“他们不了解这一技术也不需要这一技术,所以我才想到自己办企业做产品研发。”
    此外,还有关键的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科研人员都适合创业。在乔迁看来,科研人员大概只有百分之几的人适合直接创业,这类人有可能把自己的成果从零开始转化为产品,同时自己成长为成功的创业者;其余的科研人员,更适合在科研院所,通过为社会各类大中小型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找到科技成果的用武之地。
    实际上,科研人员办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与人的磨合和技术与市场的磨合。顾竹举了个例子,办企业招聘团队,招聘什么样的人员取决于创业者的思想和价值观,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磨合。“这就要求你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决断能力,包括极强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这都是对创业者个人素质的要求。”
    至于技术与市场的磨合,则在于科研人员对于自身的技术要有清晰的评估和市场判断。“不要理所应当地认为你研究了技术就有市场,技术能不能变现需要与市场不断地磨合。”张德兆对此感同身受:“许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创业出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把技术当产品,不了解二者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