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略显狭小的办公空间、奔忙讨论的工程师,表面看起来,井然有序的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一落座,接受采访的公司创始人之一顾竹博士就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坦承,他们的创业团队中竟然有两人都是来自美国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实验室,公司去年7月份左右成立,一年之间就从几位初创者发展成几十名员工的团队。处于而立之年的顾竹脸上带着创业者特有的自信和笃定,对于自己离开NASA回到国内创业的决定,顾竹表示,从来没有后悔过,也没有为自己想过退路。
美国并没有太多鼓励政策
“做研究时会从发表多少篇学术论文得到满足,而创业就是要构思怎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应用。对我而言,科研空间和外面世界之间隔着一道厚重的大门,而走出去创业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带给我的是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创业初期就拿到千万级投资的顾竹团队而言,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创业的“有利地形”。
顾竹也低调地承认,能顺利拿到投资是他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创业方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曾走过一些弯路,确立新方向后又推翻自己,最终锁定了农业大数据这一容易落地的创业内容,并成功打动了投资人。”
从美国回到国内,顾竹强调自己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尤其是在政策和人脉方面,他自己还需要更多地跟进和了解。采访中,让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出乎意料的是,在创业气息浓厚的美国,实际上并未有太多的鼓励政策,虽然美国曾经对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拜杜法案,但那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
“美国的创业氛围更多的是一种传续,美国的科技人员对于成果转化的意识很强烈,而相关企业的需求也很旺盛,这是关键因素所在。”顾竹谈到这一点时,眼中满怀期待,他表示,国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还有待提高,虽然成功的转化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转化的意识很重要。
实际上,在全球产学研合作紧密无间的美国硅谷,除了穿梭于实验室和企业之间的大学教授,最活跃的还要属科技中介。在产学研创新链中,有了科技中介的“粘合”作用,就能让科研人员更轻松地实现转化。不过,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太稀缺,由于长期不重视这一岗位,薪酬水平偏低,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高素质人才介入其中。“还有活跃的投资市场,美国投资人对于科技创业的重视程度也比国内的状况要好一些,国内投资人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青睐似乎要远高于科技创新。”说到这里,顾竹眉头开始紧皱。
创业是一种学习和成长
关于国内出台的鼓励政策,除了业界一再强调的资金扶持,顾竹认为,对于创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政策上应该有所侧重,“毕竟创业是对个人素质要求很高的行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应该对有创业倾向的人进行一些培训,从而提高科研人员创业的积极性和实践力度。”另外,他还建议多出台一些税收方面的细化政策,加大对高科技、新能源等企业的扶持力度。
据悉,目前顾竹所在公司的重点客户已经达到十多个。“一般来说,目前需求强烈的一般是中型、大型生产型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我们可以为这些客户提供数据提炼服务。”顾竹透露,一开始,困难很多,相关企业对于农业大数据存有质疑以及对于初创公司并不信任。“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每接触一家新客户,我们都会在前期给它们推送很多相关信息,让客户建立起对数据可靠性的信任,从而循序渐进地达成合作意向。”
“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顾竹的语气略显兴奋,技术创业全面开花的契机已然到来。“创业前后,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很大的变化,不再那么‘单纯’,也不再那么枯燥,离开实验室,我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复杂细小的人与事,小到购置办公用品,大到市场预测,都是一种全新的历练,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选择创业,我想我是选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