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守营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1%,占全国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63%提高到3.77%,文化产业正向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方向迈进。日前,由湖北大学发布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差距有所缩小,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意愿比较强烈,我国文化市场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在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层面依旧存在诸多不足。
我国文化发展的潜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按行业分类的新增固定资产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达到3806.5亿元,较2013年多459.3亿元;并且在按主要行业划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2014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6178.4亿元,较2013年增加947.3亿元,占2014年GDP的0.97%。2014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遗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中央补助地方文化项目,共落实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46.53亿元。全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83.44亿元,比上年增加52.95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42.65元,比上年增加3.66元。
就文化产业的就业规模来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类主要文化机构的数量由2013年的60369个增加到2014年的61305个。2014年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从业人员为145.5万人,占所有就业人数比重0.80%。
从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来看,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同比名义增长9.6%,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7.5%。其中,人均文化和娱乐支出671元,增加95元,增长16.4%,占消费支出比重的4.6%。同时,全国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5.0%,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24.3%;全国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8.4%,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27.8%;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增速比城镇居民高3.4个百分点。
公众仍认为文化产业的商业味太浓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进行的“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5)”显示,参与调查的3094人中44%认为2014年中国文化总体发展的状况一般,45%对当前文化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一般。
《报告》认为,公众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公众无法充分使用公共文化设施。调查显示,2014年以来40.30%的公众使用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图书馆,然而近60%的公众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设施;同时,公众对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使用度分别只占4.8%和5.4%。文化设施使用不充分还会影响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导致文化活动形式单一。42.80%的受访者表示,广场舞等群众日常文化活动是2014年以来对自己影响最大的。
其次,公众认为文化产业的商业性明显。调查显示,21.67%的公众认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亟需加强,19.50%的公众认为文化市场实力和竞争力亟需加强。一旦文化产业的文化性不够,文化的内在价值将难以体现。在国产电影与欧美影片的对比调查中,有49.10%的受众认为欧美影片比国产影片优秀很多。这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在产品内容的思想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最后,公众参与文化生活的自觉性不够。其一,公众更看重文化生活的娱乐功能,而不是其思想内涵。调查显示,2014年以来,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排名是对公众文化生活影响最大的文艺产品前两位,而图书只排名第五;各地卫视效仿热播韩剧成为近几年中国文化发展给公众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娱乐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的渗透力度,让公众在文化深度的追求上产生制约。其二,公众参与文化活动更多的是受文化氛围的影响,而不是出于自主选择。文化设施越齐全的地区,公众的参与文化生活的意识越明显;文化设施越匮乏的地区,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越薄弱。在2014年多元文化城市的综合排名中,上海、香港和北京位居三甲。港澳和东南沿海的文化发展和开放程度借助其区位优势以及与外界交流的便利,其排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广大地区无一城市入选全国十强。
对于报纸等平台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政策
中国文化生产无论是在经济效益还是在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依旧存在着不足:文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能充分满足文化生产的实际需要;文化资本投入依然有限,文化资金投入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从事中国文化生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文化生产产业融合度不高,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有限;文化创新程度不高,文化精品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报告》认为,今后中国文化生产要继续加大文化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确保未来文化生产的顺利进行;继续加强对文化生产行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文化产业资金来源结构;大力培养文化生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的人才,努力提高相关文化人员的综合素质;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努力提升文化和其他产业要素的融合度;加强文化生产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努力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和原创文化产品。
《报告》指出,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制品、录像制品、报纸、期刊、图书是中国最为主要的文艺产品的载体与平台。从2012~2014年各个平台制作、发表、刊载文艺产品的情况,可以比较鲜明地观察到各个平台发表文艺产品的数量、比重与发展趋势。广播节目制品的文艺产品时长,期刊、图书等生产的文艺产品数量,都处于增长态势。
相比较而言,文艺图书出版总数增速减缓,电视节目制品的时长明显下降。纸质平台中,报纸仍旧是中国老百姓接触文艺作品的主要载体。虽然2014年报纸发表文艺产品数量略微增加,但报纸发表文艺产品数量较少,而期刊上发表的书法作品数量较大且有增长。曲艺、戏曲小时数相比较前两年有一定的增长。这表明,中央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政策在文艺产品生产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映。
在文艺产品诸种类中,电视文艺节目制作时长的绝对数量仍然偏大。文学仍然是文艺产品的主要品种。传统艺术形式,像戏曲、曲艺的生产品种相对较少。电影生产的绝对数量仍然偏少。
《报告》认为,录音、录像制品和报纸是流动性强、携带方便的文艺产品生产平台,这三类平台生产能力的下滑,不仅影响了文艺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影响了文艺产品发挥社会效益的能力。建议适当增加三类平台的生产能力,尤其要强化报纸生产文艺产品的能力,采取必要的保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