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侯帅
6月2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今年夏粮总产预计为2800亿斤,尽管面临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夏粮小麦仍然获得丰收。
随着丰收实现,近期小麦的销售也已经开始。但新麦上市后,价格与成交速度却并不理想,各地托市收购再次及时启动,甚至整体早于往年。
降雨影响新麦质量,收购价格普遍偏低
今年以来,年初的倒春寒、近期的降雨,都对农产品产生了一定影响,小麦也不例外。
“倒春寒影响了南方单产,收割期的降雨影响了总体质量。”易达研究院院长焦善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尤其后者,可以说是降雨带‘撵’着小麦收割。”
那么,降雨对于小麦总体质量的影响有哪些呢?
焦善伟表示,由于主产区降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淮河流域、河南南部、黄河以北地区收割期均有降雨。受此影响,湖北、江苏、安徽、河南4省大部地区发芽、萌动过程中赤霉病粒、病斑粒增加,导至整体不完善粒(即受到损伤尚有食用价值的籽粒)增加。
而且,上述情况较去年而言,有过之无不及。首先,范围更大——无论降雨天气或赤霉病范围。其次,程度更重——去年主要是不完善率超标,今年不仅仅是不完善率超标,还有大范围的赤霉病。
“因此,今年黄河南北的小麦质量都比较差。”焦善伟表示,如果“矬子里拔将军”,目前,山东省、河北省中部地区的小麦质量相对较好。
据走访调查,北方地区,山东省三等以上小麦占90%,平均容重776g/L,其中不完善粒8%以内占77.5%,8%~10%占11.8%,10%以上占10.7%。河北省小麦总体质量较去年持平略降,除邯郸以南部分地区芽麦较为普遍、保定以南至石家庄以北局部地区小麦有发芽萌动迹象以外,其他地区总体小麦质量普遍二等以上。
南方地区,江苏、安徽、湖北普遍受灾,小麦质量大不如北方。河南地区,去年许昌以北情况较好,但今年,整个河南省质量尚可的小麦仅集中于南阳、信阳——两地在雨前收获了部分小麦。同时,河南即使往年质量较好的地区,小麦质量也普遍下降了一到两个等级。
质量上南北的差异,体现在了今年的小麦市场价格上,当前小麦市场价格出现了南低北高。但即使“北高”也是相对较低,当前,河北、山东基本无芽麦及赤霉病等的新季小麦,粮点收购价格在1.13~1.14元/斤之间,制粉企业采购价在1.15~1.18元/斤之间。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新麦收购价多在1.00~1.10元/斤。
“早市”难托不达标,饲料消化难加速
去年10月10日,国家公布了2016年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的政策——经国务院批准,2016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仍然维持在1.18元/斤。
新麦上市,小麦市场价格走低,加之大部分主产区质量堪忧,进一步价格走势可想而知。因此,今年的托市收购显得尤为重要。
6月份,随着各主产区小麦收割,各地已逐步开始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关于印发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要求,及时披露各地小麦市场价格和农民售粮情况,以方便粮农就近卖粮。
6月29日,国家粮食局告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经研究,同意自6月30日起在河北、山东两省启动201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截至6月30日,不仅山东、河北两省启动预案,6个主产省份全部启动了托市收购——这是有托市收购以来鲜见的情况。
尽管各方积极帮助粮农卖小麦,但事实却是“不好卖”——目前,托市收购六个省份中,质量相对较好的山东河北两省份(其中山东更好些),政策收购价格基本在1.18元/斤附近——低点在1.16~1.17元/斤,高点在1.18~1.2元/斤之间。
“1.18元/斤相当于三等低价,1.2元/斤就是二等低价。”焦善伟表示,等级情况较正常年份普遍下降。同时,不仅仅是价格方面不如意,整体启动的时间虽提前,托市收购的范围也扩大了,收购量与收购进度较往年都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今年符合标准的小麦偏少。
尽管托市收购的小麦,价格较低,速度缓慢,但至少仍在进行中。而更多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小麦,超过了最低收购价小麦不完善粒含量必须在10%以内的标准,则不能作为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这些小麦则出现了滞销甚至无人问津的境况。
对此,各主产区积极行动,如安徽省政府在网上支招:一方面,将充分发挥现有清理设备作用,在农民自愿前提下,尽力帮助整理小麦达标,及时收购入库;另一方面,鼓励动员粮食加工、饲料加工等企业入市,收购农民超标小麦,发挥多元市场主体的作用。
对此,焦善伟认为,从食品安全角度而言,今年的芽麦、不完善率超标的小麦,甚至是赤霉病超出标准的,确实不适合进入食品消费领域。其中,赤霉病不超过一定标准,但是不完善率超标了的小麦,确实可以用做饲料加工。而赤霉病超标的小麦,也不能用作饲料,只能用于深加工,如生产酒精等。
“今年的小麦作为饲料颇有竞争力。”他表示,今年不完善粒小麦超标较严重,且范围较广,相对价格较低,当前江苏、安徽地区不完善粒超标小麦收购价格集中在0.8~0.9元/斤,湿粮则可以低至0.5~0.6元/斤。它们主要发往广东、广西和山东等地的饲料厂,价格较当地玉米价格低近0.1元/斤,且在当前市场流通玉米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对饲用玉米的替代优势较明显。
既然有饲料、深加工的“归宿”,农户手中的粮能否加速出手呢?
对此,焦善伟表示遗憾。无论是饲料还是深加工,都是需要他们折算成本的,一方面小麦确有价格优势,但另一方面,收购主力军——中大型饲料加工企业,不像有托市收购资格企业有农发行贷款,只能通过自有资金或者高利率的社会贷款来进行收购。因此,其仓容、资金都制约了收购量,只能用“边加工边销售边收购”的策略,也因此,整个收购进度仍然较慢。
何时再谈优质优价
如果说在今年,质量是国产小麦的内忧,那么进口小麦则是常年的外患。
海关总署6月21日公布的5月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5月小麦进口量为43.91万吨。至此,今年以来,前5个月累计进口小麦129.78万吨,同比增加33.23万吨,增长34.4%,其中5月份的进口量,还是小麦自2014年4月以来单月最大进口量。
有分析指出,鉴于俄罗斯小麦进口的可能性增强,下一步的进口量还会增大,2016/2017年度我国进口小麦或达到450万吨左右。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小麦更是在近5年连年增产。进口小麦为何需求还这么旺盛呢?
市场普遍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长期存在粮价“倒挂”问题;另一方面,是优质专用小麦存在短板。
焦善伟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价格倒挂主要存在于饲料小麦领域,食品领域的主要原因则是后者——优质小麦是我国小麦的短板。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补齐优质小麦这个短板,国务院提出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战略,为我国优质小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初步构架了我国优质强筋、优质弱筋小麦生产、收储和市场技术体系。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更是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生活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需求端对于优质小麦的需求也是逐步扩大,如制作面包、糕点的专用粉。
那么,面对现实需求以及政策指引,为何优质小麦仍难以实现大面积种植,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呢?
“与托市收购政策有关。”焦善伟直言不讳托市收购政策的缺陷。托市收购政策针对的小麦是普通小麦,优质小麦,则按市场价随行就市。
有分析指出,当前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品质区分的等级差价,难以体现优质优价,这导致农户更倾向于种植高产普通小麦,进而造成了“普通小麦驱逐优质小麦”,造成结构性上的问题。
“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优质不优价,是一个老问题。”焦善伟告诉记者,其中最为明显的年份莫过于2012~2013年,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价差非常小,“基本上是抹平的。”
加之优质小麦种植成本高于普通小麦,但单产低于普通小麦。优质小麦的综合成本还较高,且无政策托底,极有可能最终亏损。普通小麦,有托市收购政策支撑,农户则“无所谓”结果好坏。
因此,在仍以散户种植为主的我国,很多小麦主产区的散户在非订单农业的情况下会选择田间管理成本低、单产高、收益有保障的普通小麦。这最终导致国产小麦品种与国内消费趋势背道而驰,造成我国每年需要大量地进口优质小麦,来填补这一市场空缺。
此外,在种植与收获、加工环节,散户都存在一些基于风险的顾忌,这些进一步打消了农户参与加工企业种植优质小麦的念头。
例如,种植环节,加工企业对于优质小麦的纯度要求高,但散户的邻田若非优质小麦,在扬花授粉时或会造成与普通小麦交叉,小麦纯度降低,价格则会大打折扣。
收获环节中,种植户容易出现有心或无意的掺杂不同品质麦子的情况,订单农业造成违约,非订单纯度降低,同样卖不出价格。
加工环节中,对加工企业而言,基因感染、掺杂等情况,会带来一系列麻烦,也会对于国产优质小麦有所顾忌。因此,加工企业干脆“一劳永逸”——特别是我国南方沿海企业,宁可选择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的进口小麦,也不要冒风险购买或存在掺杂的原料。毕竟,优质小麦加工的面包粉较普通粉而言,带来的利润以及品牌效应都要强。
“近些年,我国优质小麦进口量基本在200多万吨的水平,也侧面验证了优质小麦的进口和内外价差关系并不大,主要还是市场需求的原因。”焦善伟表示,对于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我们不可视而不见,应当想办法克服这些风险与困难,多给予支撑鼓励政策,让好麦好卖,让散户敢种、会种优质小麦,通过质量满足需求,符合市场需求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