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辑要
:
中国官方多次提到“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考虑到政策约束及沟通技巧,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冯明
学人简介: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民币汇率无疑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全球金融市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按照人民银行的表述,今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不复杂。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在2015年8月11日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二是从2015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保持一篮子汇率基本稳定。
学术界在2015年以来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中,声音非常多元化,但主流的声音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派观点:以简单地将前一派观点称为“汇率贬值派”,将后一派观点称之为“汇率维稳派”。
这充分反映了2015年8月之后新一轮汇改所处的复杂背景。首先,新一轮汇改是在全球主要国家经济周期不同步、宏观经济政策不协调的大环境下展开的。第二,由于金融深化,政策变量和市场内生变量之间的联动更为敏感。第三,中国经济和汇率政策受到国外主要经济体和国际资本市场的空前关注,外溢效应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事实上,“8.11”汇改之后和央行在12月宣布参考一篮子汇率之后,美国和欧洲股票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以及黄金价格都随即发生了较大幅度的震荡。
事实上,央行同时兼顾了“汇率贬值派”和“汇率维稳派”的逻辑和政策建议,努力在两个逻辑之间寻求平衡,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之间,在内部经济和对外经济之间进行动态权衡。平衡和权衡的结果可以简单表述为“双锚相机转换机制”。简言之,人民币汇率以美元或者一篮子货币为参考,是为“双锚”;在某一特定时段内,选择两者之中更弱的一方为锚,是为“相机转换”。
考虑到政策约束以及央行政策沟通的技巧,“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比字面意思更为丰富的信息。透过这句话,政策制定者至少希望向外界传递出三层意思:
首先,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汇率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所以人民币汇率不具有持续性贬值的基础。其次,不具有持续贬值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短期的、小幅的贬值不会出现。最后,这个事情是可以谈的。
如果说第一层意思和第二层意思主要是说给公众和国内外金融市场参与者听的,那么第三层意思主要是针对外国政策制定者,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说的。而且,汇率短期走势很可能会取决于双方谈得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