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明思
上世纪90年代,年轻的俞金坤,频繁地在一节节火车车厢里穿行,无数次趴在乘客脚下,安装自己工厂制造的产品。他那个时候说得最多的话就是“麻烦您让一让”。
此刻,73岁的俞金坤,精神矍铄地坐在江苏省常州市今创集团的一间会议室里,畅谈创业往事。作为引领中国轨道交通内装潮流的大型民营企业,2015年,今创集团产销超百亿元。“6年前30亿元,2015年实现百亿元,‘十三五’还要翻一番,冲刺200亿元。”企业创始人俞金坤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民企见证“苏南模式”再创新
1988年,俞金坤以8万元启动资金从两间种子仓库起步,从生产窗帘挂钩等塑料件到开发制造电源控制、车用电器、照明系列产品等,再到如今的几千种产品;从肩挑手提给客户送货,到产品遍布世界各国……2016年,今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内的自主铁路试验线建成通车,这将使许多原来在用户现场才能进行的试验项目出厂前便能完成,大大缩减了上线前的准备时间,也填补了今创车辆公司作为主机厂却没有试车线的空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有关领导也为之“站台”鼓劲。
今创集团是江苏常州民营经济创业创新的缩影,而武进区则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2016年5月,武进区成为全国首批“双创”区域示范基地,并提出打造“双创”的“新苏南模式”。现在的武进区,形成了初具规模、特色鲜明的石墨烯新材料产业、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健康产业、互联网信息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等七大特色产业。其中,轨道交通集中了以今创集团为代表,新誉集团、中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等163家企业,形成了研发、制造、商务、物流和整车大修等相对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轨道交通牵引传动系统占国内市场份额45%以上,内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5%,内燃机车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车内辅助电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江苏常州、苏州等地兴起的“苏南模式”,以发展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方式,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作为当地民营企业“双创”的典型人物,俞金坤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他的创业过程也成为历史见证者。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俞金坤曾在武进区原剑湖乡(现并入遥观镇)钱家村务农,1976年成为该村塘下组队长,1980年进入村办塑料厂跑供销,后任厂长。2000年前后,企业初成规模,客车配套产品日渐丰富,有了电器柜、空调控制柜等产品。如今,企业已成为轨道交通装备定点生产企业,除生产轨道交通车辆内饰系列产品外,还涉足电力电子、新能源新材料、工矿机械、核电等行业,产品和服务远销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美国、日本、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与加拿大的庞巴迪、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阿尔斯通等国际著名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现在,武进区创业形态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转变为依托众创空间创业。”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副区长陆秋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当然,‘双创’是武进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双创’。”陆秋明认为,这为武进区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转型升级搭建了新平台。
自主研发实现“武进造”
目前,经过转型蜕变,作为“双创”区域示范基地之一的武进区,已形成了支撑“双创”的“新苏南模式”。对此,陆秋明表示,在发展方式上,由原来的政府投资推动、外资拉动、资源依赖,转变为企业内生的自主创新驱动。比如,2015年9月,江苏恒立高压油缸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13.5亿元的恒立液压二期项目,在武进国家高新区正式开工。该项目重点生产液压泵、阀,这标志着恒立突破了国际壁垒,实现了液压核心零部件“武进造”。
2015年11月,恒立正式与全球液压巨头、“德国工业4.0”的代表企业哈威集团签订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全资收购哈威旗下生产轴向柱塞液压泵的InLine公司,组建全球制造联盟。江苏恒利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总监丁浩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我国液压工业起步迟,核心技术相对缺乏,产业大而不强。尤其是液压泵、阀、马达等液压核心零部件,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要实现突破,唯有加大创新投入,加强自主研发。”
怀揣着实业报国的梦想,2013年,江苏恒立高压油缸股份有限公司斥资成立江苏恒立液压有限公司,全力攻克液压泵、阀技术难题。在积累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公司先后聘请了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的数十位泵阀领域专家,投资配备了全球领先的研发设施和技术设备工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成功研发出6T/8T挖掘机专用高压柱塞泵和多路控制阀。丁浩还透露,为了“请动”国外一些专家,公司创始人多次赴国外诚心相邀,甚至在对方休闲的酒馆之外耐心等待,终于用锲而不舍的恒心感动了这些行业“大咖”,为公司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奠定了人才基础,并激活了中国工程机械业市场,三一重工、徐工集团、柳工集团等单位纷纷用上了恒立制造的液压泵、阀。
据陆秋明介绍,目前武进区,创业主体已由“洗脚上田”的农民,拓展为以大学生、企业职工、“创二代”和海归人才为主的“新四军”。“武进人凭着阳湖文派领袖恽敬的‘事事争当第一流’的豪迈气概,不断打通思想上的‘长江天堑’,广大农民通过资金自筹、劳力自招、原料自找、产品自销、决策自主、风险自担的‘六自’方式,自力更生发展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工业路径。”
政策扶持免除企业“后顾之忧”
“香蕉巴士”创始人许凯,就是当地80后年轻创业者的典型代表。他的办公地点位于武进区青武·创客空间,这里受到政府大力扶持,入驻企业甚至不用交水电费。他与团队的二三十人从事定制化巴士系统的开发与运营,目标用户锁定在20~35岁的上班族和学生群体,在全国首创绿色环保智能交通巴士。
根据徐凯的测算,目前江苏省常州市的出行成本大致如下:公交是0.3元/人/公里,私家车是1.1元/人/公里,出租车是2.5元/人/公里,专车是2.8元/人/公里,而“香蕉巴士”的出行成本则不到0.5元/人/公里。“不贵且舒适,线路可定制,直达目的地,刚好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许凯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他计划将“香蕉巴士”扩展到整个江苏省。
徐凯自称是“创二代”,其父亲经营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他一直试图解决现代人集体出行的用车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汽车租赁时代,一辆大巴平均1天的使用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而“香蕉巴士”一天在路面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这辆“香蕉巴士”开进了武进区第一届创客论坛,并被评为最佳创业项目。作为共青团常州市委创新项目代表,“香蕉巴士”还被推荐为江苏省十佳App候选项目。徐凯认为,政府给了很多扶持政策,还有创业导师帮助做辅导与规划,这为中小企业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免去了“后顾之忧”。
在武进区,类似青武·创客空间的载体并不少。武进区发展改革局局长吉晓阳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我们这边比较有特点的众创空间一共有12家,众创项目落户130个。各类‘双创’载体超过50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7个、省级孵化器5个、在孵企业800余家。”她还透露,武进区各类创新公共平台达到15家、拥有江苏省省级重大创新载体5个、院士工作站19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8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家、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
作为国家首批“双创”区域示范基地,武进区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双创”工作取得一定成绩。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93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87家。该区拥有常州经开区、武进国家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绿建区等均衡布局的4个开发区,以及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量级平台。就在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江苏分会场暨常州主题日启动仪式上,当地发布了常州市2016~2020年石墨烯产业“双创”方案和“梦工厂”方案,提出了用5年时间打响“东方碳谷”城市品牌的总体目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发现,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已集聚石墨烯产业相关企业70家,其中,石墨烯原材料规模化制备公司数量占全国的一半,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石墨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为了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常州大力实施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平台提档升级工程、创新要素集聚工程、应用拓展示范工程、品牌影响提升工程、“双创”生态完善工程等6大工程。
俞金坤表示,“创新是企业做大做强永恒的主题,随着高铁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作为一家以轨道交通为主业的民营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建强功能载体,加快要素集聚,深入国际合作,推进产城融合,全新打造创新创业的‘新苏南模式’。”陆秋明表示,仍将努力把武进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平台最优、机制最佳、氛围最浓、活力最足的“创新创业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