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周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杠杆率呈现快速持续上升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日益突出,并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从造成杠杆率高企的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入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框架下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我国杠杆率高企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我国高杠杆的原因既有周期性的因素,也有结构性和体制性的因素,更多的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面认识成因有助于更好地辩证施策。
一是周期性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不仅有自身经济周期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周期性因素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制订并实施了两年内新增4万亿元投资的计划,延长了经济增长周期,率先走出危机,但同时也在客观上导致杠杆率迅速上升。
二是结构性因素。本世纪以来,在房地产和汽车等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下,我国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受城镇化驱动,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汽车产业,并带动钢铁、建材、机械、化工、能源等关联产业。随着城市房地产分化,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整体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煤炭、钢铁面临周期性拐点,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可能成为常态。而这些行业往往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杠杆率较高,投资周期长,去杠杆的难度更大。与此同时,我国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还未能形成支柱产业,不能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并通过高盈利拉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
三是体制性因素。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投资主导、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改变,预算软约束现象没有得到根除,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行为不规范,大量企业盈利水平低于融资水平,特别是“僵尸企业”占用大量资金,并导致杠杆率不断升高。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客观上存在依赖债务和杠杆率的倾向。在面向企业部门的间接融资中,国企占比高达65%,部分国企改制不彻底、政企不分,推动了杠杆率的升高。
四是叠加性因素。我国目前庞大的银行信贷资产、企业应收账款资产、土地储备、财政沉淀资金等各类存量资产庞大,但有效利用率不足,亟待盘活。但盘活这些资产面临大量的法律、政策、监管难题,同时也面临宏观与微观、中央与地方、实体与金融、经济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各种问题和矛盾之间的平衡。
多管齐下有效降低杠杆率
去杠杆需要根据形成杠杆的成因,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争取在去杠杆的同时,妥善处理相关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同时助推国企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是优化企业债务结构。
在全球和我国经济周期低谷,通过降低企业外部费用,包括税收、物流、土地、劳动力、融资等成本,帮助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清理和整合债务,切实降低财务杠杆,优化债务结构。
债转股作为一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工具,在我国当前情况下也应是同时化解企业困境和金融风险的选项之一。当然,债转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纯市场化的债转股,另一种是在政府支持下准市场化的债转股。前一种情况,政府只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由债权人、债务人自主完成;后一种情况,政府则需要制定必要的标准和条件,除了减轻企业负担这一目标外,同时规定其他一些目标。例如,治理机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换,围绕多目标给予更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同时,债转股应重点聚焦行业龙头企业,鼓励经验丰富的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投资机构参与。
二是推动行业结构优化。
促进优胜劣汰,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做优,优化行业结构和组织结构。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现中央与地方、国有与民营、金融与实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推动钢铁、煤炭等行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标准和运营效率,通过并购金融支持和特殊投资载体,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对于长期消耗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僵尸企业”、失信企业,加大破产力度,严格产业、环保政策,切断资金供应,通过破产重整、托管、清算等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分摊损失,在有效降杠杆的同时,实现社会资源重新配置。
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通过完善治理机制,明确杠杆主体责任,加强财务和杠杆约束,形成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致力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增强融资和投资功能。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完善股权交易所市场。稳步扩大企业债、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高收益债等金融工具,鼓励发展并购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品创新,促进企业并购重组。
四是有效盘活存量资产。
分类清理结转、结余财政资金及土地、企业等各类存量资产,发挥资金聚集效应。建立国有产权交易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国有产权交易规范、公开、透明。对已丧失市场竞争力的困境企业,通过破产重组手段盘活存量资产,压缩和合并过剩产能,引导战略投资者注入增量,最大限度有效利用资源。逐步建立信贷全流量管理新模式,推动信贷资源从低效行业企业有序退出,将存量再贷与增量计划进行统筹分配,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五是妥善化解金融风险。
运用市场化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落实金融机构呆账核销的财税政策,完善金融机构加大抵债资产处置力度的财税支持政策。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支持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支持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转让不良资产,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务行为,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和债转股的经验优势,鼓励创新产品和投资方式,提供融资支持。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有效处置,对暂时陷入困境但具有内在价值的企业开展救援性融资,对困境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对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债转股,对“僵尸企业”进行清算,对国有企业进行混改投资,在降杠杆的同时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升级。
(作者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