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路径

作者: 杜祥琬
杜祥琬

    中国在2009年提出了2020年的国家低碳发展目标,在2015年进一步提出了2030年的低碳发展目标,这是创新中国发展路径的历史性决策。今年11月4日又发布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表明我国将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行动目标。在能源领域,“十三五”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节能、提效:改变粗放、高耗能的发展方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不合理需求、技术进步、能效标准管理等方式,多管齐下节能提效,实现“能源总量和强度的双控”。
    二、逐步减煤,实现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耗总量的解耦。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煤炭年消耗总量不再增长。在新常态下,能源年总消耗的增长量,可由低碳能源(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能)的增长来满足。煤炭年消耗总量应能控制在42亿吨以下,这是经济新常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大气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必然要求。
    三、大力度、高质量发展非化石能源。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由2015年的12%增加至≥15%;电力中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占比由27%争取增加至约35%。其中,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是发展重点,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鼓励分布式(如能量墙、家庭太阳能、生物沼气、移动分布式等)能源开发利用。
    四、稳油增气。加强油气勘探,包括非常规油气和深海油气,推进石油的多种替代,如电替代、生物质替代和氢能替代等;发展新能源车,提倡小型电动的公民车;提高燃油标准;中国的车数、车型要体现国情特点,中国不能“踩着油门”追赶美国。
    天然气(含非常规天然气)是相对低碳的化石能源,要努力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2020年,该比重要力争从2015年的约6%提高到10%左右;生物天然气属于(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对它的开发利用,欧洲和我国都已有成功的实践,应予以更多重视。
    五、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电力系统向可再生能源的适应性变革,是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的核心。中国的智慧能源互联网的特征是“三化”、“两结合”。“三化”:电气化(提升终端用能中电力比例)、低碳化(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智能化(与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深度融合)。“两结合”:第一是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自下而上)与智能电网(自上而下)的结合、互动;第二是横向的“多能互补”和纵向的“‘源-网-荷-储-用’优化”的结合。
    基于以上转型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包容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网络、水网、气象网、天然气网、供热(冷)网等的,体现重塑能源的高效、低碳、安全、经济、共享的广义智慧能源网络。
    六、新型城镇化可走低碳道路。基于燃煤的传统城镇化会加重已踩“红线”的环境负荷,因此,我国的城镇化需要精心设计,如实行紧凑型城镇化,减少职住分离,建设方便的公共交通,以及节能、环境友好的建筑,注重梯级用能等。
    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满足用能的增量需求。因地制宜,视情利用天然气、光、风、生物质、地热等,以及进行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推进农村能源形态的进步,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