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务率:整体可控但企业部门偏高

作者: 张洽棠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近日,中国债务现状和前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那么中国债务的数量和结构究竟如何?相关受访专家表示,中国国家整体债务率是可控的,而企业部门的债务率偏高,需要对相应风险保持警惕。

国家整体债务率可控

    中国债务的整体水平究竟如何?有业内士人指出,目前中国的债务规模已经积累至较高水平,债务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政府及政府背景企业的债务风险凸显。据统计,目前国有企业负债占我国企业部门负债的70%,广义政府负债已超过GDP的109%。债务风险是经济运行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政府及政府背景企业债务风险的防范更是重中之重。
    1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16~2017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报告”)援引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中国总债务规模为175.4万亿元,总债务/GDP达到254.9%,已经超过美国、澳大利亚及韩国,且远高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按照今年以来的债务扩张及经济增长情况,预计2016年全年中国总债务/GDP将达到266%,在全球范围内的排名将进一步靠前。另一方面,用来预警金融危机的信贷产出缺口目前已经升至30.1%,是从1995年追踪相关数据以来的最高值,超过美国金融危机和日本房地产泡沫危机前后水平。
    另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分析,按宽口径计算,到2015年底中国主权资产总计229.4万亿元,主权负债126.2万亿元,资产净值为103.2万亿元。如果把土地等流动性较低的近百万亿元资产扣除掉,最后窄口径主权资产净值为20.7万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无论宽口径还是窄口径,中国主权资产净额均为正值。而且这些资产主要由外汇储备、黄金等贵金属储备,以及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资产等高流动性资产构成,在此情况下中国发生债务危机是小概率事件。
    中国一向以高储蓄率著称。据统计,即便在储蓄率已有所下降的2015年,中国这一数字依然高达47%。在李扬看来,这是中国尚不具备债务危机可能的另一原因。
    “这意味着中国债务融资来源主要是国内储蓄。”他表示,当前以外币计价的外债只占中国总债务的不到3%,这种债务债权格局使中国可以平滑处理自己的债务。
    李扬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其债务融资主要来自相对稳定的银行存款,而非波动性较大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基于这种金融结构,只要高储蓄率得以延续并支撑着巨额的资金流动,债务问题就很难演化为系统性金融危机。

企业部门债务率偏高

    中国整体债务率水平并不高,那么分部门看的结果又如何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部门来看,我国企业部门债务余额为116.3万亿元,杠杆率高达169.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95.5%)、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106.4%)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9.4%),而一般口径下政府和居民部门则分别为45.2%和40.7%,在世界各国中处于相对适中水平。企业部门债务高企是导致我国债务快速攀升的决定性因素,失衡的债务结构在企业部门内部积聚了较高的债务风险。
    毛振华表示,进一步观察发现,企业部门内部的债务分配明显向国有企业倾斜。截至2016年3月末,国有企业负债总规模为81.20万亿元,约占总债务规模的46%,占企业部门债务规模的70%。企业部门债务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债务过高,尤其是在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场上,国有企业债券在信用债中的规模占比高达86%。另一方面,尽管近两年来我国利率水平中枢整体有所下移,但仍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经济体,我国并不具有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债务融资优势。分部门的测算显示,我国所负担债务的年利息支出超过8万亿元,约占GDP的13%。在融资成本较高的环境下,持续扩张的债务规模又同时面临着严峻的付息压力,债务风险进一步提升。
    毛振华介绍,政府债务统计可分为三个口径:一是一般口径。中国的债务结构呈现出企业部门债务水平过高,而居民和政府部门仍有加杠杆空间的特点。二是广义政府债务口径。融资平台城投企业债务归口政府债务的考量。企业部门债务中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债务实际依托的是政府信用,而且融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政府的一部分功能,还款能力也对政府高度依赖。政府部门债务/GDP将从45.2%上升到109.5%,企业部门则回落至104.8%,其中国有企业为53.7%,非国有企业为51.1%。这样看来,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债务水平均高于国际警戒线标准,甚至政府部门债务水平还要略高于企业部门。三是更广义政府债务口径。余下的企业债务中仍有一半以上归属于产业类国有企业。如果将这部分政府可能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全部包括在内,政府实际承担的债务将达到GDP的1.63倍。
    “中国债务问题的核心并不是像市场通常理解的那样在企业部门,而在于政府及政府背景企业相关债务水平过高。广义政府债务已经超过警戒线,防风险的核心在于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毛振华认为,虽然我国具有政府信用强、政府与国有企业拥有大量可处置资产等显著优势,但这不改变我们对政府负债过高的判断,对政府及政府背景企业的债务风险仍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