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手段创新 产业基金广西受热捧

——国家发展改革委融资政策巡讲走进广西

作者: 吴浩
广西债券巡讲现场。吴浩/摄
吴浩/摄
吴浩

    “是企业债券带我们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这一创新工具,积极推进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建设。”
    12月15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融资政策巡讲广西专场中,上面两句话让人印象最为深刻。前一句出自企业债券发行人之口,讲述的是一段饱含感情的历史;后一句引自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给出了未来富有想象力的线索。
    
坚持创新发展 对接“三大定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汝焜致辞介绍说,自2005年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区企业债券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一是发债规模不断扩大,从2005年的10个亿到今年已累计获准发行674.7亿元。二是发行面不断扩大,全区已有12个市发行了企业债券,发债区直属企业达到10家。三是重点领域发债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保障性住房获准发行企业债券占比最大,债券募集资金对广西区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贡献突出。四是企业债券融资品种不断创新,从传统的城投债到小微债、停车场专项债、项目收益债、创投债,融资方式日益多样。
    “企业债券和产业基金已成为推动广西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破解融资瓶颈的重要渠道。”黄汝焜强调,“在全区上下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努力奋进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融资政策巡讲团来到广西讲解指导,帮助地方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机会难得!”
    黄汝焜口中的“三大定位”,是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总书记要求广西加快构建“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这“三大定位”不仅是广西区前进的方向,也同样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融资政策支持广西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副司长徐晓波表示:“广西是沿海大省,也是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近些年融资工作做得一直不错。希望通过此次巡讲,把部委政策和广西的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广西的各级政府和企业增进对融资政策的了解,助推广西融资工作再创佳绩,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徐晓波同时介绍了企业债券的历史、现状与特点。她表示,企业债券在指定资金用途的同时,不断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率,如,支持企业利用不超过发债规模40%的债券资金补充营运资金;允许债券资金按程序变更用途;允许闲置的部分债券资金临时用于保本投资、补充运营资金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其他用途;允许债券资金用于项目前期建设等。
    创新不止于此。据巡讲牵头单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副总经理白伟群介绍,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重点推出了七大专项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可续期债券、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等创新品种。这些创新品种各有特色,如可续期债券可计入权益,使债券具有部分“股”的特性,可降低资产负债率;又如项目收益债券,因为实现了债券和项目实施主体的隔离,使得部分主体资质较弱但项目质量较高的企业能够使用企业债券,等等。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企业债券评估中心庞昭曦分析指出,近三年来广西企业债券品种虽仍以普通平台债(含产业债)为主,但小微债及项目收益债占比逐渐增高,创新品种越来越受到发行人的青睐。
    
资本市场“领路人” 重大项目助推器

    一路创新发展的企业债券之于广西实体经济乃至国家战略的意义,可能还超乎政策设计者的考虑。“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资本市场,是企业债券带领我们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融资主管董希如是说。该公司于2012年发行了10.5亿元企业债券,用于西江船闸航运枢纽建设。董希表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属于国家战略,西江开发投资集团作为开发运营西江黄金水道的投融资主体,通过发行这支债券提升了西江航道等级,降低了综合运输成本,吞吐量和货运量显著提升。董希说:“发行企业债券提升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公司成立之初,每年的融资规模只有10亿元左右;现在年融资额已经突破100亿元,总资产也超过了300亿元,企业债券功不可没。”
    贺州城投副总常瑜介绍说,公司建设的连通湖南、广西两省的永贺高速公路,最初本想使用银团贷款,但银行的态度都比较犹豫,通过发行项目收益债券,不仅获得了长期低成本资金,也增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项目的信心,融资效果远超预期。
    类似的观点也得到了柳州市副市长柴志远的认可。据柴志远介绍,2016年柳州市共获批企业债券5支59.3亿元,占全区总量的54.5%,并获批了全区第一支项目收益债券、全区第一支停车场专项债。柳州市为何如此“热情”地拥抱企业债?那是因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柴志远总结说,一是拓宽了建设资金来源,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有力拉动了政府投资、金融机构配套贷款、社会投资的跟进;二是推动了重大项目建设。近年来柳州市通过企业债券推动了包括保障房、污水处理、高精度高性能铝合金板材等40多个重大项目;三是储备了一批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为柳州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夯实了基础。

债基无缝对接 四两可拨千斤

    企业债券的作用有目共睹,而本次巡讲的另一个重要金融工具——产业(创投)基金,同样非“等闲之辈”。
    根据国务院文件和中央编办“三定”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肩负着“组织拟定促进股权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负责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发展和制度建设”的职责。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批复并指导了支持四川灾后重建的四川振兴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国开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颇具影响力的产业投资基金。
    徐晓波副司长介绍说,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符合国家战略意图,体现国家产业导向,是改变政府投资资金使用方式的一项重大改变和创新。它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扩大财政收入来源;有利于拉动民间投资,向市场释放明确信号;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有利于为非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开辟新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为中小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有利于拓宽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渠道,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这一创新工具,积极推进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徐晓波表示。
    据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融资主管董希介绍,该公司发起的广西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原名是“广西北部湾产业投资基金”,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导,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的大型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200亿元。据悉,该基金自2014年底正式运作以来,积极落实广西“双核驱动”战略,对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广西及国内新兴产业进行投资,有效推动广西重大项目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被企业债券牵着手走上资本市场的广西本土公司,如今又借助产业基金成为投融领域长袖善舞的“弄潮儿”,在区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案例。
    一边是企业债券,一边是产业基金;一边是政府投资,一边是社会资本。在海水和火焰的交汇碰撞中,会有怎样的能量和想象空间?答案已初见端倪,但未来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