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企业“孤独”地“走出去”

——“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实地走出去战略论坛”侧记

作者: 杨虹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虹

    “我们的‘孤独感’在于没有人给我们对规则这件事情进行明确的探讨——西方的企业‘走出去’时,有NGO组织、环保机构等为它们提供专业性的服务,而我们很多时候仍是企业自己单打独斗。”这是中国保利集团中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凌志,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上表述的观点。而众多与会专家也就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PPP或成海外投资主要模式,中企需要金融等更多机构支持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有20多年历程,主要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能源矿产的获取,二是EPC(设计、采购、施工)为主的工程承包模式,赵凌志指出:“而后者这种模式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债指标的上线频频被突破,已经无法再进行举债,因而各国纷纷提出了PPP模式为首的投资合作模式,但这让很多中国企业无所适从。”
    中国企业为什么难适应?据悉,以PPP模式为主的海外投资中,在施工项目完成之后,项目投资主体往往需要金融机构为其提供退出通道,但中国的金融机构目前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只能为企业提供法人担保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有时感到“孤单”。
    赵凌志指出,而海外很多国家,比如美国,有专门的上市公司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退出通道,把这种拥有固定收益、长期稳定的资产与国际资本对接。“因此,我呼吁,中国的专业机构,比如说律所、投行等金融机构,跟企业一起‘走出去’,去探索当地实施PPP的法律等相关方面的问题,为中国企业提供相应的帮助,这对企业‘走出去’一定有利。”
    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很“孤独”,赵凌志解释说,孤独感在于没有人给我们对规则这件事情进行明确的探讨,不光指技术规则,还指法律规则,环保规则,甚至是文化规则,西方的企业“走出去”,有NGO组织、环保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为它们提供专业性的服务,而很多时候是中国企业自己单打独斗。
    另外,赵凌志认为,要从文化领域,踏踏实实地研究“一带一路”,比如不要跟巴基斯坦人谈生命,跟乌兹别克斯坦人谈项目的时候要顾及谈水权的问题,“我们在海外投资,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单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提议好好研究一下‘一带一路’每个国家的文化,这对我们海外投资一定有帮助。”
    另外,在赵凌志看来,投资更像一桩婚姻,它可能要经历20年以上的时间,只要一方不开心,婚姻就会出问题,没有胜负,只有共赢或者“皆输”。

不是淘汰、不是过剩,是优质产能"走出去"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国际产能合作倡议,这两个倡议,带动开放,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了1456.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万亿元,居世界第八位。
    与会专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加强与周边亚洲、欧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和市场对接,形成了“一轴两翼”的产能合作布局,在铁路、航天、核电等重点领域,实现了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的历史性突破,在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启了优质产能规模化向外转移的先河。
    但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进程中,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中石油国际部的副处长王海燕指出,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好,合作伙伴国也好,提出产能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片面地表述为“过剩产能”,“这样的字眼,让人听着非常不舒服,我们国家发布正式的文件比较注意,是我们的‘优势产能’,而且为了促进当地发展,结合我们优势推进这种方式合作。”王海燕提示,这种说法一定要注意,不是淘汰产能,也不是过剩产能,“当地人问我们,你们为什么要把过剩的东西给我们?因此,这个概念一定要把握好。”
    王海燕建议,推进产能建设,要把握一些核心区域,“一带一路”现在有60多个国家,GDP超过1000亿美元的有23个国家,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只有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多在中东欧地区,“只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合作空间才更广阔。因此我们推进产能,应把握核心区域。”王海燕指出,除了中东欧之外,还有俄罗斯,俄罗斯近两年面临西方制裁和油价下跌后,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在远东地区,提供税收等诸多优惠。另外,中国和白俄罗斯正在建设中白产业园区,“这个园区有很好的基础,可以面向中东欧。”
    另外,王海燕认为,在推进产能合作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去研究对方国家的规划,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该国家政策支持什么,要结合当地需求。“比如很多国家,都有基础设施、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投资需求,企业应结合这些国家本身产业发展需求,来进行具体项目的选择。”
    当然,在推进产能合作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风险,与会专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国家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有政治、法律、财税政策等风险。面临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一些国家经常会从财税方面入手,加重税负,“走出去”企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另外,还有市场风险,我们企业“走出去”过程当中,都会做市场调研,“产品的未来市场在哪里,市场容量往往有限,不能光投资建厂,商品今后如何销售出去,也是问题。”王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