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蒙阴建设成“江北最美乡村”

作者: 王皓玉
    山东省蒙阴县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总人口56.5万。蒙阴境内有大小山峰520座、河流44条、水库103座,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水源地保护区占总面积的87%,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和山东省生态县。近年来,蒙阴县按照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并重的原则,以打造山城秀美、山水壮美、山村淳美、果丰林茂、政通人和、宜居宜业的“江北最美乡村”为目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积极推进生态保水富民战略,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县”和“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县”,晋升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坚持生态理念当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以发展为主题、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十八大以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作为生态县和临沂市饮用水源地,绿水青山是蒙阴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县委、县政府认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不动摇,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自觉自信当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
    在实践中,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争先进位”的总基调,以沂蒙精神为引领,以改革开放、内强外拓为动力,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确定了“一放大、两赶超、三进位”的思路目标和“对准弱点、攻克重点、打造亮点”的工作布局。
    2016年,蒙阴县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前三季度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0亿元,增长7.3%,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发展生态经济让生产美融入每个产业

    蒙阴县把发展生态经济、富裕山区农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将“生态+”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实施新型工业主导战略,狠抓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骨干企业培植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项重点,已经初步形成了不锈钢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酿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绿色产业集群。
    坚持把不锈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规划建设的万亩不锈钢产业园,落地企业24家、投产10家,形成了冷轧、管带材及不锈钢制品加工的产业链条,2015年被评为全国“不锈钢产业发展先进县”。目前,正在实施总投资30亿元的广通不锈钢、总投资30亿元的华烨不锈钢等项目,力争5年内形成60万吨冷轧、60万吨制品规模,建成全国重要的不锈钢高端制品生产加工聚集区。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蒙阴的维蕾克纺织服饰项目,拥有7项国家科技发明专利,成功解决了兔绒服饰掉毛、缩水、起球等问题,建成后可年产兔绒3000吨、纯兔绒精纺纱线2700吨、功能性纯兔绒服饰600万件,将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兔毛加工、贸易、研发、生产基地。闻道科技不锈钢纺织服饰项目,其研发的“不锈钢纤维纺纱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技术世界领先,投产后可年产防辐射服饰2000万件。
    蒙阴的机械制造业涵盖工程钢圈、数控机床、特种车辆、液压钻机、路面机械等领域,形成了从零部件加工到整机生产的完整链条。食品酿造业,已经具备了80万千升啤酒、25万吨水果加工能力,新银麦啤酒公司单厂规模稳居国内同行业首位。
    特色农业,果兔交相辉映。蒙阴有果园面积100万亩,其中蜜桃种植面积65万亩、年产量23亿斤,均居全国县级首位;“蒙阴蜜桃”区域品牌价值达259亿元,稳居桃品牌榜首,成为“中国桃乡”和“国家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长毛兔饲养量600万只,兔毛产量占全国的30%,被誉为“中国长毛兔之乡”,兔产业体系列入山东省“十三五”规划,正在实施面积2000亩的兔产业体系示范园,着力打造千亿级兔产业集群。依托果兔产业,开创推广了“兔-沼-果”、“果-菌-肥”等循环农业新模式。
    文化旅游业兴旺发达。以建设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以“11351”旅游精品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全景蒙阴、全域旅游”战略,全县A级景区达到10家。孟良崮旅游区成为全国知名党性教育基地。“岱崮地貌”创建为省级地质公园和全省原生态旅游区,被命名为“山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县”和“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
    商贸物流业突飞猛进。目前,蒙阴县发展中型以上载货汽车9000多辆,成为“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重点城区”;发展电商1300余家,年交易额23亿元,电商发展指数居省市前列,成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全省首家“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县”。
    
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美覆盖每寸土地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抓住关键,持续发力,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
    按照“山顶松柏戴帽,山腰经济林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大力实施山川绿化、水系生态、绿色通道、流域治理工程,全县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75%的荒山得到开发绿化,10多万亩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昔日的穷山僻壤变成了生态山、花果山。
    严守生态红线,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严把新上项目产业、规划、土地、节能、环保、科技六道准入关口,用铁规铁腕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同时,深入实施河流治理工作,境内44条主要河流全部恢复鱼虾生长,国家良好湖泊项目考核位居全国首位;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工业污染、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治理,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居全省前列。
    按照“山水林田路村”一体规划开发原则,统筹推进云蒙湖生态治理。总投资20亿元的国家良好湖泊试点、省级雨洪资源利用、青山埠拦河闸、城区尾水导流等工程顺利实施,同步推进人工湿地、藕塘鱼塘、环湖绿化工程,建成环湖隔离堤坝150公里,构成“百里长堤、千处荷塘、万顷云蒙湖光山色”的立体生态景观。
    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59.8%,林木覆盖率达70%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7年保持100%,云蒙湖出水口水质优于国家Ⅱ类标准,成为全国饮用水源地保护典范,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山东省长寿之乡”。
    
建设美丽乡村让生活美遍及每户家庭

    顺应农民对整洁、文明、和谐生活的新期待,突出生态特色,强化公共服务,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坚持规划先行。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制定完善《蒙阴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谋划全县空间发展格局;引导各乡镇街区结合各村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等资源,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打造“一村一风情”的地域特色风貌。
    持续整治村庄环境。扎实开展农村“五堆”清理,彻底解决路域、水域和村庄内的脏乱差问题,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善。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制定了6套100多项整治标准,按标准配足配齐1275名保洁员,建成35处垃圾处理场和中转场,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分户式污水处理点200余处,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和污水无害化排放,初步构建起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在2015年度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蒙阴县居山东省第七名、临沂市翘楚。
    实施“彩化乡村”和绿色通道工程。仅去年,蒙阴县就播撒花种3100多公斤,栽植彩化苗木120余万株,彩化县乡村道路600多公里,营造出“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彩化效果。按照“一条道路、一条绿荫”的标准,推动“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试点开通了“镇村公交”工程,全县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04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68公里,居全省山区县前列。
    集中打造特色乡村。突出“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沂蒙风情,对山区400多个村庄进行了精心规划,按照新农居、精品园、新能源、农家乐“四位一体”的生态家园模式,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垛庄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和山东省宜居小镇,岱崮镇被评为中国美丽小镇,旧寨乡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毛坪村和杏山子村分别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中国美丽田园”。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县80%的行政村建设了文化小广场、40%的村建成乡村大舞台、村村建起了农家书屋,配置了健身器材,绘制了文化墙,建起了“四德”榜,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实现村村通。开展文明家庭、美在农家示范户、生态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全县已创建“十星级文明户”7万多个,“美在农家示范户”3000多个,文明家庭占到农村总户数的30%,3个乡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乡镇(街道)全部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全县80%的村达到文明村标准,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县”和“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县”。
(文/中共山东省蒙阴县委书记王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