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
2016年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融资政策巡讲走进山城重庆。
与会场近在咫尺的嘉陵江浪拍云崖,日夜不息。而会场内,也有一条无形的大河澎湃奔流,激荡人心,这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滚滚洪流。
地利 山城金融发展延续佳绩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阳林的开场致辞自信从容:“2016年重庆金融业整体延续了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16年10月末,行业资产规模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新增地方社会融资4687亿元,同比增长20%。”
一言既出,寒室骤暖。在企业债券方面,重庆同样收获满满。截至2016年11月,重庆市共获批企业债券17支、322.8亿元,年度发行也接近300亿元,债券平均利率4.6%左右,AAA级平台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最低到每年3.1%,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其中,停车场专项债、绿色债券、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债、项目收益债等创新品种11支、191亿元,占获批总量的60%。
在基金方面,重庆市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中新互联互通股权投资基金“200+800+1000”亿元的市级股权投资基金为龙头,其他各类资本发起的多种所有制股权投资基金为补充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
“企业债券和产业(创投)基金在重庆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投资、稳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欧阳林评价说。
欧阳林的言语中还有未竟之意。重庆市近年来在金融领域的建树,远非这致辞的片刻时光所能勾勒。如今这座西南山城风云际会,商贾如潮,金融业一跃而为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地区争相效仿的金融改革前沿。
对于重庆的金融版图和抱负,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副司长李聚合了然于心。他追根溯源地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起,企业债券就是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来源,进入2000年以来,被俗称为“八大投”的重庆市几大平台公司陆续从企业债入手开展市场化融资,成绩显赫,最近几年区县级平台也开始发行企业债券。“现实的需求正是企业债券生命力之所在。”
天时 投融资体制改革坚定前行
李聚合直陈此次融资政策巡讲的背后真意。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众多投融资相关文件,特别是2016年7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9月又紧接着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对投融资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投资增长面临压力。这其中,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肩负重任。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亲自部署,要求开展全国范围的融资政策巡讲,一方面从政策引导出发,力图撬动更多社会投资;另一方面也倾听地方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服务。
李聚合表示,企业债券对于促进社会投资意义重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间接推动了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影响深远。他指出,平台公司通过市场化融资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完善了基础设施。在城投公司起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企业债券这样的融资渠道,很难把资产盘活,也很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漫步山城街头,很容易对这判断产生共鸣。道路起伏,楼宇错落;大河弯弯,长虹卧波。当夜幕低垂,山城的灯火璀璨得让人沉醉。这是中国西部最具“香港”气质的城市。探究这不逊于国际大都市的基础设施究竟因何而来,重庆人会很自豪地告诉你,这其中有着“八大投”和众多平台公司的功劳。
在巡讲现场恰有一位当年“八大投”的历史见证者,他不无动情地回忆:公司在2002年就发了第一支企业债,自此开启了和资本市场接触的起点,融资方式也从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模式,转向更多利用直接融资,更为重要的是,同时期重庆市涌现出一批通过企业债直接对接资本市场的企业,在利用外部资金和企业规范化运营方面的集体“嬗变”,让重庆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债在重庆发展中功不可没。”他评价说。
如今,“八大投”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浓缩成重庆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如同图腾的符号,但企业债券对于重庆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却一如既往地鲜活。
从资历上说,重庆万盛开投和“八大投”相比算是“后生晚辈”,但感情却同样深厚。公司融资负责人熊小玲表示,“企业债一直是我们主要的融资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它做大了公司资产规模,提升了在资本市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它对重庆城市环境的改善也是有目共睹的。”今天的万盛开投已不复当年初入资本市场的“菜鸟”,每年一支的发债节奏让他们对企业债政策极为熟稔,甚至在今年还以差额补偿人的身份指导并支持了另一家企业发行停车场专项债,“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融资政策巡讲对我们帮助还是很大,专家规格很高,内容也非常系统,从2016年11月18日启动以来我们一直在关注。”
熊小玲和当天参会的企业负责人们关注的,除了企业债外,还有产业基金。她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刘国艳老师和道合金泽的葛琦老师讲得非常好,让我们在基金的使用上也很受启发,比如对招商引资来的企业,最初融资可能困难,我们可以用基金的方式给予支持,让它落地并且开花结果。”
她话语中透露的线索,隐约指向未来平台公司转型、甚至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道合金泽基金合伙人葛琦说,产业(创投)基金一方面可以加快平台公司从以基建投资为主转变为以基建投资和专业化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并重的新范式,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本,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另外也是改变预算内资金使用方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大改革。
人和 齐力推动企业债券改革创新
在致辞中,李聚合笑称:“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但面对满场热切的目光,他还是忍不住条分缕析地把企业债政策调整的脉络做了梳理,并将其归纳为三条主线。第一条线就是他一再强调的企业债主体实体化运营。要确保企业的资产边界、收益边界、未来发展的边界和政府界限分明,使市场能够准确识别企业的风险。他进一步解释说,国发43号文之后出台的很多企业债政策都与之有关,如确定对政府应收账款不能超过一定比例等,核心就是推动城投公司的市场化转型。
第二条主线是鼓励投融资。201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调整了一系列债券发行条件和发行程序,如取消原先“211”的地市县发债指标;将原先需要省市县三级发展改革部门层层转报、预审,改为仅保留省发展改革一级转报程序;大幅简化了发行材料;原先企业债募集资金是不能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现在也可用一定比例来“补流”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便利企业投融资,而在这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在不断研究,不断改善。
第三条主线是推动企业债品种创新。李聚合指出,发展改革系统通过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投融资的配合,必须开发适合实体经济投资需要的债券品种。比如,可续期债券可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项目收益债券把项目和投资主体进行隔离,是促进项目融资的创新;此外还有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和七大专项债券都在各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这三条主线,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许志琼感触颇深。她说,公司从2013年起开始发行企业债,陆续用于安置性住房、道路和城市停车场等。特别是城市停车场专项债,在相关指引出台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资金处陈学知处长就召集各大集团的财务负责人召开专题会,并大力推进。项目从公司内部启动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出来仅仅用了两个月。“特别感谢国家发展改革委和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对我们的支持!”
许志琼能直观感受到的是创新和高效,她无法准确勾勒的是这背后的运行机制。李聚合介绍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企业债券审批制度方面不断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把企业债券引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务服务大厅,使它全程透明,尽可能缩短审批周期,下一步还要走向注册制。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把企业债券的技术评估委托给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财金司则更多研究企业债改革创新工作。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副总经理白伟群恰是本站巡讲专家。他站在债市大历史的角度评价企业债券说:“它是历史最悠久、法律地位最明确的信用债,也是支持国家重点项目落地,扶持新兴产业建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白伟群介绍说,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化改革要求,中债公司承担了企业债券技术评估职责,截至2016年10月末,中债企业债券评估中心共评估企业债券545支,金额7833.1亿元。
李聚合颇有感触地说:“我们感觉到,要充分发挥社会第三方的作用,发动各方力量共同为大家服务。下一步还要继续改善服务,进一步提供透明阳光的审核,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辅导培训。我们发展改革系统要上下一心,把企业债券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这条路走好。这也是徐绍史主任和连维良副主任的一贯要求。”
心传 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投融资模式
发展改革系统的心一直是在一起的。欧阳林表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金融支持一刻松不得劲,综合运用债券、基金等融资手段,不断开辟融资的新空间,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欧阳林表示,下一步重庆在企业债发展中,要抓好创新,在债转股、“一带一路”、扶贫开发、PPP项目等方面,争取利用企业债券实现新的突破,同时也要积极挖掘发债空间,并利用好信用评价等措施做好企业债券存续期管理。
“下一步”应该往哪儿走,怎么走?这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宏大命题的极简表述。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也包括当天参会的市场主体们。
李聚合表示,企业债券和产业基金一直与国家的战略规划、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未来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如何充分发挥好它们的作用是个大课题。他给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建议多学习政策和专业知识,好好消化近两年新发的投融资文件;二是针对投资短板,加大挖掘项目的力度,要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依据地方发展规划,设计配套政策,下大力气包装“可融资”的投资项目,这是当前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工作的着力点;三是研究多种融资渠道的配合,项目投融资需要一个周期,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工具,要进行总体策划;四是加强风险管理,制定好投融资规划,关注未来现金流与融资结构的匹配。
“下一步发展企业债券和产业基金还是要结合中国实际,把握中央精神,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投融资模式。我们要有道路自信!”这句话如同穿云的月光,瞬时照得人心头一片雪亮;又如拍岸的惊涛,引得人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