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主线

作者: 曲一歌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一歌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一号文件提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必须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径,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快实现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早已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强调,“不是简单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一场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全方位变革。”他强调,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那么,如何在一号文件提出的“新的历史阶段”中把握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要深刻理解着力点,主攻供给质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客观地讲,我国要想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约世界20%的人口,就不得不消耗世界30%左右的化肥。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要想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就必须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尽可能给农业资源松绑,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李国祥建议,一要优化农业生产;二要加紧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三要深化涉农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四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
    在谈及今年一号文件的主要亮点时,唐仁健表示,其中之一就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
    此外,对于颇受关注的乡村旅游,以及农业“互联网+”等相关内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进行了详细部署。
    对此,中国企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国家总部经济课题组研究员邱仰林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旅游产业是未来的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有利于把农产品销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促进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邱仰林指出,“打造各具特色的小镇非常重要,但应特别注意与产业结合,尤其是与当地优势产业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