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回家过年”来丈量供给侧改革的成效,您首先会想到什么?往返的交通是否顺畅,家人的生活是否安好,老乡的收入有没有提高,家乡的面貌会出现哪些新变化……
丁酉年春节期间,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回家过年的路上、老乡的家中、故乡的泥土旁,感受到许多可喜的变化。回乡的路途,从多程辗转变为一站直达,不仅为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更拉动了生产,促进了消费;在老乡的致富经里,账本中多了精准二字,便有效节约了成本,保护了土地;社区小小的快件柜,通过互联网,便延伸出意想不到的新业态、新模式;金融机构在持续创新中,拓宽了农民融资渠道,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地方政府在实施脱贫工程中,让贫困村民有屋住有钱挣,生活更有盼头。
采访中,我们提出,改革就是要让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采访对象立即补充说,关键时候还能“用得上”,这是大家对改革的共同期盼。
在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有些需要补短板,有些需要除弊端,有些需要转观念,有些需要促创新。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本期这组新春走基层稿件,聚焦“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飨广大读者。
绿色农业里的“致富经”
春节前夕,山东省淄博市莪庄村鞭炮齐鸣,农业合作社的5个高标准大棚在此落成。这些土地曾被撂荒5年,但农民收入不能荒。淄博市莪庄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肖长金看准发展中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的机遇,发展绿色农业,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山东省20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将积极适应消费需求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保障果菜茶、肉蛋奶等特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金土地”贷来“绿财富”
大年三十那天,江西省鹰潭市的火车站前熙熙攘攘,鹰潭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向公众介绍最新的信贷政策。为助推鹰潭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鹰潭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了“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拓宽了农民融资渠道,加强了信贷支农实力,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
易地扶贫搬迁圆了安居梦
青白相间、风格统一的新房一字排开,大门上的大红对联,在这灰蒙蒙的色调里,显得格外耀眼。
春节前夕,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湖北省团风县但店镇兰家畈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时,村民兰友明正在新房前打扫卫生。兰友明原来的家位于山脚下,历经风霜,已然成为危房,改造旧房也成了他的多年心愿。去年底,兰友明所在村的十多户贫困村民,都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新房。
交通基建补短板,酒香巷子不再深
“列车前方到站,营口东站。有前往营口东站的乘客,请做好下车准备。”春运返乡高铁“和谐号”的报站,虽与平日相同,却像除夕燃放的鞭炮一样充满年味儿。面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辽宁营口近年来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修高铁、建机场、兴港口、建公路、架桥梁……往来更加便利、物流更加畅通,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宜居的海滨城市正在蓬勃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新一轮振兴。
智能快件柜打通“最后一公里”
“格格是我们小区的第二批智能快件柜,第一批是丰巢智能快件柜。”
“格格”并非新鲜事物。公开资料显示,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使用智能快件柜完善末端物流。亚马逊早在2011年就在美国、英国推出智能快件柜业务——AmazonLocker,为消费者存储网购商品提供类似于实体店购物的消费体验。在一些新建小区,智能快件柜已成为必备的基础配套设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