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方学
冬日的大别山,天高云淡,深沉内敛。暖阳挥洒在山峦草木间,平添了一丝冷峻的色彩。
青白相间、风格统一的新房一字排开,家家户门贴着大红对联,在这天山共色里,格外耀眼。
春节前夕,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湖北省团风县但店镇兰家畈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时,村民兰友明正在新房前打扫卫生。听说记者来采访,兰友明高兴地领着记者参观他的新家。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正门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这是去年搬新家那天贴上的。”兰友明推开房门兴奋地说。
兰友明原来的家位于一座山脚下,历经风霜,屋顶破洞、墙面破损,已然成为危房,改造旧房成了他多年的夙愿。如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助他圆了安居梦。去年年底,兰友明所在的村十多户贫困村民都搬进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新房,可以在新家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新年。有屋住有钱挣,感觉生活有了盼头
兰家畈村位于但店镇北部,由于农业、工业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2016年以前,全村325户93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0余户,他们大多生活困难。
“最大的问题就是房子。”兰友明告诉记者,以前住的是土砖屋,去年夏季因为持续大暴雨,村里倒了三四户。“外面下雨,屋里也下雨,睡觉也担心房子塌了。村里有条件的,近几年都搬到路边建新房了。”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兰友明外出务工时出了事故,撞坏了腰椎。从此以后,他家的生活愈发拮据,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但店镇启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经考察,兰友明也被纳入易地搬迁户。
“水电都通了,方便得很。”兰友明的幸福之家有50平方米,两室一厅,加上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布局合理,样式美观。
“现在出门就是宽敞的水泥路,走几步就可以到村里超市买东西,很方便。”兰友明告诉记者,“虽然新生活才刚刚开始,但有屋子住、有路子挣钱,感觉生活有了盼头。”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兰家畈村对安置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房、统一基础设施,整合惠农项目和资金,在搬迁点配套建设广场、健身场等公共设施。目前,这些工程已完成房屋工程建设,春节后可竣工投入使用。
房子建好后,村里还计划花功夫、下气力对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劳务技能培训进行扶持,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据了解,团风县是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重点扶贫开发县,也是湖北省重点扶贫开发县。全县需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贫困户有3630户,共10506人,属于湖北省590万“精准扶贫”人口范畴之内。
记者注意到,团风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大力实施扶贫“211工程”(用两年时间为每个重点贫困村发展一个以上增收产业,为每个贫困户找到一个以上致富项目或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和“985计划”(通过重点贫困村的水利扶贫、交通扶贫、光电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信息化扶贫、文旅扶贫、人居生态环境改善、村级“强基固本”等九大扶贫工程,针对因学、因灾、因病、因残、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住房等八大主要致贫原因,进一步完善“五个一批”扶贫举措,如期实现“县摘帽、村出列、户销号”的目标),确保全县脱贫“摘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其中,2017年要完成扶贫搬迁1030户2009人。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不仅是兰家畈村,遵照“理顺机制、明晰目标、守住底线、精准脱贫”的方针,2016年,湖北省脱贫147万人,出列1601个村,易地扶贫搬迁26.47万人,如期兑现承诺。
“湖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肖安民表示。
在黄冈市蕲春县,当地强化产业扶贫理念,使搬迁户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当地引进一家蕲艾公司,为每个安置点配建300至2000亩蕲艾基地,落实到搬迁户,每户年收入增收超3000元。随州市在全市126个集中安置点统一配建100KW至300KW光伏电站,发电收入打入搬迁户“一卡通”,户均年收入增收可超4000元。
十堰市房县县委书记蔡贤忠表示,由于山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当地鼓励引导有意愿、有发展能力的偏远贫困户进城进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改善贫困户的生活、发展环境,拓宽贫困户就业发展领域,让贫困户享受同等社会公共服务,防止搬迁贫困户出现“住上新房子,过着苦日子”现象。
“规划聚焦脱贫、选点聚焦脱贫、安置方式聚焦脱贫、建设过程中谋划脱贫。”肖安民表示,只有坚持脱贫导向,才能实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如今,湖北各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在规划选址前充分考虑产业、就业、乐业,实行向中心村、集镇、产业园区、生态旅游区、县城区靠近的“五靠近”选址安置方式。
“今年完成4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力争到2019年全面完成33.82万户、94.98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乐成表示,今年湖北将进一步加大搬迁力度,优化搬迁安置方式。“更加充分考虑后续产业扶贫结合问题,让每一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