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里的“致富经”

作者: 曲一歌
即便是热闹的春节假期里,也有一些人选择在咖啡店里读书充电。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一歌

    春节前夕,山东省淄博市莪庄村鞭炮齐鸣,农业合作社的5个高标准大棚在此落成。对于社员们来说,这可是值得庆祝的大喜事。这些土地曾被撂荒5年,但农民收入不能荒,于是,淄博市莪庄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肖长金看准发展中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绿色农业,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发展绿色农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山东省是粮食主产省、粮食加工大省,更是人口和消费大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紧迫且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绿色健康高品质的农产品供给呢?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山东省农业厅了解到,山东省20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思路包括,积极适应消费需求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保障果菜茶、肉蛋奶等特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
    “保生态,就是要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要按照‘减’‘增’‘消’并重的原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产地环境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山东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宝说,2017年将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促进融合发展、创业创新。
    为此,肖长金瞅准了绿色发展商机,鼓励农业合作社建立高标准大棚。2011年,他们共流转了300亩土地。几年下来,其中的200多亩陆续种上了大棚蔬菜,但最好的30亩地却一直在种草。很多村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好的地不种粮食不种菜却要种草?”
    “种草就是为了分解这几年的地用化肥,增加有机质,每年开春用大型拖拉机深翻一遍,提高土壤肥效,将来就不用使化肥了。”肖长金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这几个棚估计(每个)效益在20万元以上,5个棚就是100多万元。贫困户也就都脱贫了,每个社员每年能增加3000元的收入。”
    据了解,在春节前人们筹备年货的高峰期,新建成的大棚菜还没种上,就已经接到订单。“价格可能要比现在的菜价贵10元钱以上,但是由于不施化肥、健康绿色,大家都爱买,现在已经订开了。”肖长金对记者说。
    绿色农业在帮村民腰包“吸金”的同时,也为环境带来了绿色生机,为食品质量提供了保障。
    过去,山东省平均每亩耕地的化肥投入量一度比全国高6公斤,农业用水更是占到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成以上,“大水大肥”带来土壤板结、养分流失等不良后果。
    如今,在山东省寿光田柳镇的蔬菜大棚里,水肥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正在改变过去农业发展的“尴尬”。“营养液直接作用于植物根部,这样能达到精准施肥的效果,根系好了,长势就旺了,病虫害少了,产量也能提高。”寿光市田柳镇田柳村村民田松山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说,这样,就可以按照灌溉流量、土壤湿度制定时间表,给蔬菜定时精准施肥,保证品质。
    田松山为记者算了笔账,精准施肥能节水40%以上,节肥50%以上,10个棚1年可节省10万多元。
    王金宝表示,质量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要狠抓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和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力度,不断增加绿色农产品的供给,确保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山东将多措并举“减肥增绿”,鼓励在适宜地区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到2020年,全省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将达到750万亩,化肥、农药用量将分别减少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