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结合各地小微水体长效管理取得的经验,浙江省在坚持五级河长体系的基础上,还将因地制宜把管理向下延伸到沟、渠、塘等小微水体。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富庆熙
近日,浙江省召开全省剿灭劣五类水工作会议,对继续全面深化“五水共治”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到2017年底全面剿灭劣五类水。这意味着,浙江将提前3年、在更高水平上改善水体质量。
全面剿灭劣五类水,是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巩固提升的关键一役,是建好“浙江的今天”的“奠基石”,是向“中国的明天”鲜活样本挺进的“先遣战”。可以说,这是一场全面提升水质的里程碑式“治水革命”,这场剿灭战怎么打,重点难点何在,靠什么打赢这场战役?
根据浙江省委明确提出的要求,今年全省要全面消除劣五类水。“擒贼先擒王”。打好劣五类水剿灭战,首先要打赢全省33个劣五类水质断面剿灭战,并溯流而上、长驱直入,把“剿灭战”纵深推向小溪小沟,全面提升水质。省控和市控断面,是剿灭劣五类水的重中之重,要作为“消劣”的突破口,率先打通、优先打通。
目前,省控劣五类水质断面已减至6个;市控劣五类水质断面已减至27个,70%分布在温州、台州平原河网。要让百姓感受到水质的变化,不能只追求断面上消灭劣五类水,更要实现全境剿灭劣五类水的目标,也就是所有水体必须消灭劣五类水。
按照浙江省的部署,全省特别是劣五类水质重点区域,要开展好“地毯式”排查摸底,注重向“断面”所在河流全流域延伸,向小沟、小渠、小溪、小池塘等小微水体延伸,向城乡居民门前屋后的水体环境延伸,明确治理重点,做到治理无盲区、全覆盖。
作为“五水共治”的“标志性战场”,剿灭劣五类水只是基本要求和底线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已消灭劣五类水的地区,不仅要做好巩固文章,更要做好提升文章。全面提升水质,不能松弛和马虎,重点要抓住“截、清、治、修”四个环节,实现从污水控源、污水处理、污泥清理到水体修复,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治理。
浙江省委要求,全面打赢劣五类水剿灭战,要形成无缝对接的任务推进机制、务实管用的责任落实机制、高效有序的内部运转机制、全民皆兵的协同作战机制。
实践证明,河长制是保障责任落实的有效机制。如今,全省6万多名河长已成为13万公里河川的守护者。打好劣五类水剿灭战,更要切实利用好河长制这一制度利器。根据要求,劣五类水质断面所在河道,市县主要领导将亲自担任河长,既挂帅又出征,协调制定作战图,全力推进攻坚战。为持续巩固提升“清三河”成效,各地将严格执行垃圾河、黑河、臭河复查机制,每半年至少要组织开展1次全面评估。对出现污染反弹的河道,要立即责令限期整改,并实行挂号销号制度。
今年,结合各地小微水体长效管理取得的经验,浙江省在坚持五级河长体系的基础上,还将因地制宜把管理向下延伸到沟、渠、塘等小微水体。要在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组织体系基础上,配备河道巡查员、网格员,设立河道警长,进一步完善责任落实机制。
据统计,目前全省需要消除的省控市控劣五类水质断面共33个,这些断面所在河道就是必须集中火力攻克的重点“作战区”,各地将按照“一点一策”要求,统筹制定“作战蓝图”,逐一明确时间表、任务状、责任书,要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战,倒排任务和进度,逐月逐季通报。这33个劣五类水质断面,还将设立首席技术顾问、治水专家,明确技术路线、技术方案。从今年7月开始,33个断面各责任市县,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主动进行报结,对于提前完成并保持水质稳定改善的市县,省财政将给予奖励。
如今,督查考核已成为浙江推进工作落实的有力手段。浙江省已明确要求,将劣五类水剿灭行动实施情况作为“五水共治”督查的必查项目,并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挂钩。对不能完成任务或新出现市控以上劣五类水质断面的地区,在“五水共治”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对工作不力、进展滞后的地区进行约谈、曝光。工作不力的公职人员,将按照《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有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