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人
新兴的共享经济不必担心没有主角。在各地的网约车新政相继出台后,原本的主角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开始潜心适应新政的变化——四轮的汽车走了,两轮的单车随之而来,并迅速扛起共享经济的大旗。
仅仅一年半,而有的主角如摩拜登场的时间甚至不足10个月,共享单车就成为新的主角,其扩张速度着实令人吃惊。当然,对于年轻的共享经济来说,这样的速度并非空前,食品外卖和洗车也都藉站在互联网的风口而迅速升空,不过有的行业升得快跌得也快,如当初以“一元洗车”而备受瞩目的那些洗车APP,由于没有真正的赢利模式,在烧尽了投资方的资金后很快就关门大吉了。
共享单车会重蹈洗车网的覆辙吗?就整个行业而言,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鉴于市场竞争激烈,即便有人认为共享单车不会像网约车那样出现垄断性的公司,但目前的近20家企业都能活下来也不现实。
据比达咨询统计,2015~2016年,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实现了从245万到1886万的巨大增幅。该机构预测,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或达5000万用户规模。有报告称,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量已达313.5万人。
与网约车相比,共享单车不仅同样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原有市场并不存在类似出租车公司那样的传统经营者,因此其发展不会遭受来自原有经营者的明显阻碍。这是共享单车有利的一面。当然,与网约车只是一个平台的经营者不同,共享单车属于公司自有,其所面临的具体经营事务应该更为复杂——至少不会比网约车少。
近期,随着共享单车的大规模投放,随意停放、挤占公共空间、影响正常通行及环境景观等问题随之而来。同时,互联网自行车被恶意丢弃在河道、绿化带等地,或车身零件被拆卸等问题的出现,也暴露出少数人缺少基本的公共道德素养。同时,上海交警部门近日约谈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商讨如何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骑行或驾驶非机动车行为,要求企业“不在中小学、少年宫等未成年人出入集中场所投放共享单车”,提出“不满12周岁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不满16周岁学生不得驾驶电动自行车”等安全教育举措。
显然,上述问题都是年轻的共享单车公司必须正视并要努力解决的,毕竟与一度非法的网约车不同,共享单车出现伊始就是具有合法身份的,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或缓解,那么一旦积重难返,将会直接影响到共享单车外部的经营环境。
令人高兴的是,对于共享单车,国家政府部门是鼓励支持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表示,以“摩拜单车”和“ofo”为代表的共享自行车为城市交通中短距离出行、解决“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方政府目前也没有出现抵触的现象,无论是广东的广州、深圳,还是北京的石景山,政府的态度都是要规范管理共享单车,而非打压禁止。
在珍惜外部大环境的同时,共享单车也必须正视如何寻找到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毕竟资本方是要求投资回报的。在追求增长的同时,共享单车不应一味地为了增加自行车投放量而忽视成本控制和经济性,“一元洗车”就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