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造车:理想很丰满路途很遥远

作者: 郭丁源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丁源

    随着互联网巨头们纷纷跨界开展汽车业务,生产汽车正成为一股热潮。无独有偶,互联网企业选择汽车行业往往都是“闭门造车”,或许这些企业愿意“从零做起”无不抱着对汽车业彻底颠覆式改革发展的野心。这里,不止有热爱做PPT的乐视董事长贾跃亭在浙江莫干山开始的汽车超级工厂大手笔运作,家电巨头的格力电器(以下简称“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也悄然跨界意图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银隆”)造车。
    可惜,格力去年并购珠海银隆失败。但董明珠热情不减,随后宣布以个人名义投资珠海银隆,并拉上了王健林、刘强东等人共计投资30亿元。从业内观点来看,格力并没有绕过造车这一环节,新能源汽车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给了格力充满想象的空间从而难以割舍。
    然而,格力收购珠海银隆或不只是造车这么简单。据了解格力并购情况的业内人士透露:“珠海银隆的储能技术可以帮助正在推进智能家居战略的格力打通从创能、储能到家电能源管理等整个系统。”董明珠也公开表态过,“如果只是为了造车,为了造出格力的下一个千亿产业,那格力和珠海银隆的合作就是盲目的。”因此,可以说格力的野心在于打通整个智能家居产品的互补产业链。套用一句歌词“董小姐,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格力“董小姐”的掘金造车之路只是一个开始。不过,诸多跨国企业在多元化扩张的路上多有死在“外行”的教训,董明珠和格力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市场的反馈来证明。

曲线进入

    珠海银隆官网显示,这家公司自2009年进行产业化投资,要打造的是以锂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整车、智能电网调峰调频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为一体的新能源闭合式循环产业链。
    早在收购珠海银隆失败时,格力就声称:“公司将继续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改善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公司竞争力。”尽管格力2016年业绩斐然,但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2017年空调行业可能整体下滑,格力所面临的多元化渴求远比2016年强烈。因此,去年12月,董明珠以个人身份联合大连万达集团、中集集团下属企业等4家公司与珠海银隆签署增资协议,增资3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
    不仅如此,董明珠还在进一步与珠海银隆开展更为广泛的商业合作。2月4日,董明珠宣布,通过和珠海银隆的合作,2017年格力电器将正式进入汽车空调领域。董明珠透露,格力的汽车空调已研发数年,并且产品非常不错,但由于汽车空调行业的封闭性,此前格力一直未能找到好的突破口。珠海银隆的纯电动客车已进入全国数十个城市,同珠海银隆的合作正是契机。“如果今年珠海银隆实现销售300亿元,生产3万辆汽车,那就意味着我们卖3万台汽车空调。”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很广阔;而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又很严峻。日前,工信部对第二批骗补新能源车企业施以重罚,预示着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的“规矩”将越来越严格。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变化,也预示着这个行业不会再像之前那样顺风顺水。从珠海银隆这方面看,汽车制造行业中,珠海银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后来者。在需要巨量资金扶持的汽车制造行业,珠海银隆的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融资后上市,一个是与上市公司合作。这样看,格力无疑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因此,从董明珠的种种动作来看,格力最终并购珠海银隆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

跨界并不容易成功

    “钛酸锂电池和珠海银隆是被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我们要做把金子从沙子里刨出来的人。”董明珠曾表示,格力在电控、智能制造、电机、精密模具等方面已经充分布局,生产电动汽车所需要的三大电(电池、电机、电控)中,除电池以外的零部件都可以与珠海银隆快速匹配供应并产生协同效应。
    不过,回顾2016年格力未能成功收购珠海银隆的原因就是,格力的中小股东并不认可格力的跨界行为。股东们更认可稳妥的产品链发展和收购行为,过于大胆的跨界也带来大量不确定的营收下降问题,这是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真实处境。
    目前,新能源造车门槛在不断提升,面对行业标准不断改变、补贴下降的趋势,格力作为跨界造车者的时间窗口和上升通道都在变得越来越小。作为新能源汽车后来的“淘金者”,格力没有任何犯错误的机会。
    外行造车的惨痛结局并不少见。做磷酸铁锂电池原材料起家的多氟多新能源公司为造车曾斥资1.6亿元控股红星汽车,以求发力新能源汽车,并获取汽车生产资质,但目前其造车进程已经暂时中止,因为造车的难度比其预想的大得多。而即使是掌握技术的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曾公开表态,“刚刚从电池行业进入汽车行业时,面对的困难远比自己当初想像的难得多。”

储能电池的潜力

    根据珠海银隆方面统计,该公司2016年全年销售纯电动客车订单超过6200辆,较2015年增长110%,其品牌客车已在全国40多个城市运营,首度跻身2016年国内纯电动客车市场产量前5位。
    不过,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比,珠海银隆的另一个主业是储能。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珠海银隆在广东珠海、河北武安及石家庄建有3个生产基地,具备年产:电池6.2亿安时、钛酸锂电池原材料5000吨、储能800MW的生产能力。据了解,珠海银隆控股的北方奥钛(美国奥钛纳米技术公司的中国分支机构)已成功研发了第四代高密度钛酸锂电池,成本下降40%、能量密度
    增加30%。此外,珠海银隆还
    掌握着包括水冷电机、
    移动充电桩及储
    能系统等系列产品的先进技术。正是由于双方都已在装备制造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去年格力欲收购珠海银隆时就提到,“格力有电机厂、有模具开发、有成型的工艺,因此可以和银隆新能源联合开发。”
    有分析认为,珠海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不仅可以挑战市场上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仅限于公共交通领域),具有充放电时间快、电池寿命更长、耐寒耐热等优点的钛酸锂材料电池,还可以在储能和智能电网上大展拳脚。中研普华能源行业研究员肖绍玉指出:“钛酸锂的快充性能可以在来电时短期补电,避免了由于频繁停电发电机的频繁启停,帮通信运营商大大降低企业维护费等。加上钛酸锂未来2.5万次的循环,在离网地区,是替代现有胶体电池的绝好机会。”
    而从格力而言,格力早已进军光伏产业和新能源应用领域,并向市场推出大型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和光伏直驱变频多联机。
    因此,格力的新能源梦想除了造车,通过并购珠海银隆得到储能电池的优势更便于全产业链的布局,拓
    展赢利点。不过,理想很丰满路途或很遥远。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资质正在趋于严格,格力收购珠海银隆未必就能造出新车;新的电池技术能否无缝对接格力的传统业务,也是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