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加强风险评估急得也“急不得”

作者: 杨虹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虹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3年以来,与沿线国家投资合作不断深化。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对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过程中,也有一些声音提出了质疑。近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认为,“一带一路”计划或正在实施的项目可能无法实现收益。
    对此,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一带一路”中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但从长远看,对提升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无序、一窝蜂和“大跃进”以及对风险评估不足、不按国际惯例行事的个案情况。因此,践行“一带一路”的倡议,应根据国际国内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对策,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突出务实合作、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并非“赔本赚吆喝”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3个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8.5%;中国企业对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
    对于“一带一路”的推进,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一带一路”计划或正在实施的项目可能无法实现收益。“计划或正在实施中的项目耗资合计超过9000亿美元。其中多数资金很可能来自中国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这就让外界对中国将如何挑选出适当的项目产生了疑问。”
    针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可能不赚钱的质疑,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于近日对媒体表示,“一带一路”有关投资合作项目特别是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但从长远看,对提升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中,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中老铁路已开工建设,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为改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条件、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进而表示,商务部将继续稳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坚持市场化运作为主,充分发挥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取得更多早期收获,更好惠及沿线国家和人民。
    
应充分评估“一带一路”上的各种风险

    惠誉在这份报告中称,中国工程和建筑企业确实拥有丰富的技术专长,但其中很多企业将在不熟悉的市场开展业务。它们很可能要应对“艰难的、不可预知的商业环境”,这将加大项目的执行风险。“惠誉怀疑,与那些具备几十年新兴市场基础设施融资经验的国际商业银行和多边贷款机构相比,中国的银行能否更好地甄别出有利可图的项目并控制风险。毕竟,中国的银行没有在国内有效配置资源的往绩,特别是与基础设施项目有关的——他们不太可能在海外取得更大的成功。”
    业内人士指出,惠誉这份报告的结论未必正确,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上的确存在风险评估不足、不按国际惯例行事的情况。惠誉报告中也指出,一些与“一带一路”有关的贷款规模很大,足以对借款国的公共财政状况造成影响。那些惠誉调查所涉及的、且拥有可确认“一带一路”项目的国家,信用评级一般为投机级,从B到BBB不等。
    另外,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两厢情愿。据外媒报道,去年,一家中资金矿被迫从马达加斯加撤离,据了解,威胁到农田的采矿活动是当地人敌视中资的原因之一,而随着中国在马投资规模的扩大和中国商品的涌入,以及中国人的蜂拥而至也同样引发了些许的“紧张局面”。分析人士表示,在中方企业看来,大量投资到马达加斯加这个90%的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国家是造福当地居民,但无序、一窝蜂和“大跃进”式的投资也有可能引起当地居民的某种“反感”和“敌意”。
    
审时度势,真实合规,对接国际惯例

    “一带一路”建设处在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国务委员杨洁篪日前表示,“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共同发展,目标是合作共赢。它不是中国一家分蛋糕或拿蛋糕的大头,而是沿线各国共同把蛋糕做大,一起分蛋糕。“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通过加强各方合作为国际社会做贡献,也要通过扩大对外合作,促进国内改革,服务国内发展。我们要把中国自身发展需要同国际合作需要相结合,尤其是要充分反映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识。”
    业内人士认为,“一带一路”应根据国际国内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对策。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刘华芹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应充分评估投资国的风险,考量投资与收益,共商、共建也要共享。”比如中亚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很多需要中方贷款进行“输血”,但投资不是兜底。“要在融资模式上进行改变,不妨采取PPP模式。”
    孙继文表示,按照“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国际惯例、政府引导”的原则,商务部将继续支持国内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参与“一带一路”共同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时,把完善对外投资中长期制度建设和短期相机调控结合起来,在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的同时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完善和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方向,突出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导向,促进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为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做出更大的、更可持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