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沿观察(之二)
中国经济导报前方记者|陈昊
连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提法、新举措、新部署,持续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2016年,我国经济实现了6.7%的增长,经济总量超过74万亿元。从增量上看,今年预期6.5%左右的增量,将超过2016年6.7%的增量,同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也是很高的水平。在2016年已经实现6.7%增长的基础上,今后4年,只要年均增长6.5%左右,就可以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后面加了一句话,‘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政府工作报告在预期增长目标后加一句话,这很少见。”全国政协委员刘树成在政协社科界小组会上说,“这句话非常好,传递出的是经济增长适度回升的预期。”
那么,今年能不能实现6.5%以上的经济增速?
“这要看我们的效率基础怎么样。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全国上下都在为十九大召开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表明,我们2017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突破6.5%,经济发展也有可能创造更多的成就。”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调控提出“因城施策”,对一些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适当增加土地供给,这成为报告的一大亮点。
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应补齐人口城镇化这个“短板”,真正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找到现实出路。
在谈到2017年政府工作时,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
“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要勇往直前,坚决闯过这个关口。”李克强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
辜胜阻指出,要通过创新驱动,优化供给,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同时,也要更多依靠结构改革调动人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一些制造业企业反映,物流、电力、土地等负担还较重,融资成本仍然过高,希望采取有效措施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做好去产能,必须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说,要通过法律和市场手段,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政府要给予公平的竞争环境,尽可能发挥市场作用,通过优胜劣汰把落后产能“挤”出去。
关于数字经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这一表述获得了代表委员们热烈的掌声。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提交了7份建议,涉及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网络强国战略、加强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在马化腾看来,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网络强国是目的,三者一脉相承。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把大数据发展建设列为建言献策的重点方向之一。在其计划提交的《共建社会化数据体系发展数字化市场经济》提案中,他建议成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顶层设计,引导全社会实现数据开放共享,并完善管理环节,实现数据价值挖掘与信息保护的健全机制,在大数据时代的国际竞逐中占领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