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编辑部时评(之二)
张晓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走向深入,关系全局,关系长远。这其中,如何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战略还是战术层面,都非常重要。
“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既要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
从目标上看,既要控制减少短期阵痛,又要谋求长远发展。稳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关键一环。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尽管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更应强调投资的有效性,以此引导资源合理有序流动。通过弥补短板,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抑制无效投资,实现经济结构的新平衡,为下一阶段经济更好增长奠定基础。
从机制上看,既要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又要构建长效体制机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其中,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在过去的一年中,煤炭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可谓取得一场“歼灭战”的胜利。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攻坚战”前必须严阵以待——供求失衡、产业集中度低、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扭转,行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仍任重道远。
从动力上看,还要在步步为营、稳中求进中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活力。在较早提出去产能,且任务十分艰巨的河北省唐山市,当地政府一位负责人曾坦言,去产能带来的高炉关停、人员安置等问题,“对短期经济效益确实有一定影响”,但“长痛”不如“短痛”——2016年,唐山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近几年来最佳的局面,这不仅让唐山人看到了完成了去产能、治污染任务的切实成效,还夯实了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信心。
我们注意到,有关部门和地区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行业供求关系正在改善并持续向好,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长远,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预期。应当看到,上述关键领域和重点矛盾,问题的根源在于重大结构性失衡,所以必须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始终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通过去除“弱需求”甚至“零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把握好宏观经济基本面,实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同时,必须把具体工作做细做实。正如“蝴蝶效应”一般,经济运行中一点细微的调整,都有可能涉及大面积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尽量控制和减少阵痛,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