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杨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曲一歌
“农村、农业要成为‘双创’新天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新要素,助推农业强起来。”3月5日上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部长通道”上表示。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农业大省——山东,在这里感受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安丘市,记者来到官庄镇西边的山岭上,村民李淑将记者带到万芳果蔬休闲观光采摘庄园。她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后,现在园区打工赚钱。“过去种地,每年辛苦劳作纯收入也不过千元,现在将土地流转给庄园,不用出力就能得到流转土地的2000元,在园区上班,每月工资还有2400元。我身边好多过去找不到工作的5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现在都能在园区找到活干。”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活力,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哪些新机遇?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正在改革中转变的农民进行了采访。
机遇一:绿色种植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万芳果蔬休闲观光采摘庄园就进入了采摘旺季。大棚里,一架架鲜嫩、绿色、放心的黄瓜、西红柿,一畦畦有机芹菜,让人垂涎不已。这样新鲜绿色的农产品无论是对前来小量采摘的闲散游客,还是大批采购的批发客商都散发着十足的吸引力。
“农业供给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供给质量不仅表现在农产品能不能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表现在农业投入、资源消耗,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山东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宝表示,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断增加绿色农产品的供给,确保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在此背景下,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应需而生,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为市场提供放心农产品,而且带动了农民增收。
据介绍,万芳果蔬休闲观光采摘庄园项目所用的500亩土地,大部分是该镇郑家沙沟、陆家沙沟、刘家营等3个村的薄地。当地村民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多年来,这里一直种小麦和玉米,但是小麦长不过30公分,玉米结得又小又瘪。这样的田地,对大多数村民来说,不种不行,种却又是年年算不着账。
而现在,这里经过承租方大规模的土地整理改造,500多亩地已成为安丘南部的一大有机蔬菜基地。
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一部分村民选择像李淑这样,拿着土地流转外加园区打工的双收入,一部分具有经营性头脑的农民,也搭乘了产业融合的东风,获得更大程度的增收。据了解,万芳果蔬休闲观光采摘庄园吸纳了本村或外村有经营头脑的农民,通过承包管理园区内大棚,得到大笔承包收入。
“农业供给侧改革,缓解了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李国祥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过去,农业只提供产品,现在还可以让旅游产品和创意农业、生态农业结合起来,使农业效益最大化。”
机遇二:信息对称帮助农民把准生产的脉
近年来,农民卖粮不赚钱而选择弃地而去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帮助农民把准种粮这个“老本行”的脉呢?
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和丰收,但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民增收压力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受国家粮食托市收购以及国内农产品生产规模偏小、成本相对较高等因素影响,国内多数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出现了“洋货入市、土货入库”的新困局。对此,李国祥建议,“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内库存和市场出清难题,必须把国内生产数量过多、质量不高,且消耗大量稀缺资源的农产品调减下来。”
在李国祥看来,要继续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在政策措施上要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
“不能让农民像没头苍蝇那样乱撞,今天撞玉米,明天玉米降价了,又撞马铃薯,后天马铃薯又卖不掉了。”韩长赋指出,供给侧改革是让整个生产链条的参与者均衡、理性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里面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市场化——农产品生产要围绕市场需求总量和质量进行。通过信息化,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信息对称。
机遇三: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民回归为一种职业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
韩长赋指出,中国今后的农业现代化不能依靠传统农民和父辈农民。他们的贡献已经完成——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但是今后发展农业现代化,传统农民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难以适应。
因此,韩长赋表示,过去农民是身份,现在要回归为职业概念,而且要让它成为很多人愿意干的、令人羡慕的职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在人才方面,要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农民。
“乡村发展呼唤工匠式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郑风田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农人’包括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内部的带头人等。”要营造农业创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引导和鼓励他们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各类人才下乡成为‘新农人’需要真金白银。”
现如今,2.8亿农民工是新型农民最大的潜力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他们返乡创业。郑风田表示,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尚在起步阶段,虽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模式,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国家层面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推力不足,创业培训体系尚未成型,创业后的孵化机制薄弱。需要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回乡创业建立起全面的保障体系。
针对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基本缺失这一现状,郑风田建议,应该针对16岁以上、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又未能顺利升学的农村青少年,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做到“无缝衔接”。针对正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老、中、青年农民,应以社区教育为基础,根据不同的职业需求,分别提供各种培训和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