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投资增长的主要方向应是能够连接中长期需求与有效供给的投资:一是其形成的供给能尽可能满足未来需求结构及其变化的投资;二是能够将人力资本与其他要素转向更有发展前景的创新领域的投资;三是公用服务领域政府应加大“补位”力度的投资。
编者按
3月5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交代表委员审议。在这一关乎各行业的“行动纲领”中,亮点之一就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引导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领域。今年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继续加强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电信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
业内相关专家在解读《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整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目标透露了政府通过基建稳增长的意愿。可以想见,当前大力推广PPP模式,鼓励社会投资进入国家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目的是使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今年的投资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站在2017年的新起点上,中国经济导报编辑部特邀企业、投资机构负责人与业内专家学者畅谈“十三五”基建投资带来的变化和未来趋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潘晓娟
进入2017年,“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这句元旦寄语,不仅振奋人心,也催人奋进。进入“十三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涌现的投资热潮,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有效投资带来的若干显著变化,更让人们见证了国家通过有效投资来补短板、稳增长的良好意愿。
“10年前,人们一谈论起基础设施建设,总觉得那还是政府的事情。那时,只有等到政府把道路、水电、管网等建起来后,开发商才能进来搞开发。而如今,多数城市都在把城市管网、自来水、污水处理以及湿地建设等进行打包打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这是本轮基建投资中涌现出来的新元素。”对比起10年前后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变化,成都市排水公司副总经理黄薇深有感触。
黄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以往的基建投资只是去建设,很少考虑投资回报,也很少考虑到是否能够带动其他产业。而现在,有些建设项目不仅需要社会资本进来投资,还希望这些社会资本能够引入一些产业。比如,在一些旅游园区,社会资本在投资基建项目的同时,还会考虑和其他投资人来共同投资区域内的餐饮设施或者引入水果加工生产线等。
深圳平岳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涛,这些年来一直在从事基建投融资工作。他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坦言:“从现在这一轮基建投资看,政府更加理性也更加有明确性。一方面是补短板;另一方面是精细化解决诸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客观存在的问题。国家这3年来都在大力倡导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这不仅有利于解决融资难题,在机制和体制上也提高了投资的使用效率。”
有效投资的关键是要创造新机制
“从各地基建投资情况看,一些基础设施投资不应该是周期性的,而应该是满足社会和人们需求的。”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刘慧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对比以往,我们现在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很多,就是这些年来坚持投资的结果。只要社会还有需求,在这种需求还没达到之前,我们的基础设施投资就不该停下脚步。
“去年夏天,全国多地先后遭遇了暴雨侵袭,不少城市内涝严重,这反映出许多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历史欠账需要尽快弥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看来,虽然经过了多年的高投入,但基础设施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城乡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现在,很多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不是过剩,而是不足或结构失衡。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林勇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未来投资增长应尽量担起两个职能:短期内有助于“保增速”;长期看,又有助于“调结构”,改善发展环境。从未来发展需要看,“稳投资”在经济发展中仍有重要作用,关键是创造新的机制,保证政府与企业的投资实现有效投资,而这是有利于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保证投资的有效性,也意味着要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包括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林勇明看来,公共投资中,衡量有效投资的标准是这些投资从中长期视角看,要具有足够的宏观效益——对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有足够贡献度,具有中长期供给改善、效率提升的效能。相当于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公共投资也应该有从宏观视角来判断的公共收益的“回报率”。
林勇明坦言,从提高投资有效性的角度看,未来投资增长的主要方向应是能够连接中长期需求与有效供给的投资:一是其形成的供给能尽可能满足未来需求结构及其变化的投资;二是能够将人力资本与其他要素转向更有发展前景的创新领域的投资,也就是能够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投资;三是公用服务领域政府应加大“补位”力度的投资(如环保、农村教育医疗、保障房建设等)。
PPP模式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融资是投资的保障,投融资体制的深入改革必将极大激发企业的动力和活力。2014年,对PPP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议,并在会上明确提出“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PPP相关的政策法规,PPP模式在我国全面升温。
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这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3年提及PPP模式。从2015年的积极推广PPP模式,到2016年的完善PPP模式,再到今年的深化PPP模式,体现出国家对推广PPP模式的重视程度。
“记得在2003年,我从事的就是工程项目咨询工作,那时的工程项目名称是特许经营、公用事业市场化,但本质就是PPP模式。在那时,基建项目投资主要以政府为主。但也有一部分项目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由于体量很小,影响力远远不如如今这么大。”大岳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徐志刚如是说。
在徐志刚的脑海中,那也是一段辉煌的经历,“吸引市场力量,PPP模式是很好的选择,我们比较早地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国内的PPP模式。”据其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PPP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试点、推广、反复和普及这5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外资进入中国,有一部分进入到基础设施领域,那就是最初的PPP项目。从1994年到2002年,是PPP的试点阶段。PPP的试点阶段让人记忆犹新,当时国家计委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了一些试点项目,诸如广西来宾市B电厂和成都市第六自来水厂都取得了成功,这两个项目也为国人引进了PPP的专业知识。今天我们用到的PPP知识,基本上都来自于这两个项目。
在新的历史时期,PPP模式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徐志刚分析称,在这一轮基础设施投资中,采用PPP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除了有利于融资外,还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此前政府投资领域存在的一些低效率、低质量的问题。
“如果是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不会去考虑市场的需求,可能会建设很多的园区,不一定有很多产业导入。”一位投资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说,基础设施是为人所服务的,如果建成后人群聚集度低、使用效率低,就会失去它原本该存在的意义。如果该基础设施投资由社会资本来参与,在市场使用不明确的情况下,投资人就会关注该项目的投资效率和投资效益,从而做出判断决定是否选择参与投资该项目。比如说,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减缓就恰恰说明民营企业在主动地规避市场中的风险。
投资方向转向“补短板”的创新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在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有,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当前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
林勇明表示,供给侧改革下的投资稳增长策略需要配合投资体制的深化,以优化供需结构为导向,结合供给和需求来制定具体政策,形成新机制,在投资主体结构、方向与方式上应有着有别于以往的改革与政策新意。首先,在总量上要适度,为未来政策空间保留余地。其次,在方式上要从“大水漫灌”式转向资金流向更具有定向性。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未来应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多重指标来综合考虑政府投资的投向与方式选择。第三,在体制上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让企业更多成为经济发展、投资增长的主体;释放新的改革红利,提振市场预期,增强市场内生性投资动力。
如何厘清投资与供需平衡间的动态关系?林勇明说,这需要以较长期的视角加以分析,“投资不同于消费只对应着需求,而是同时连接着供需两端,是联系需求和供给的关键变量。在短期内,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部分;但是以中长期视角看,投资即是新的生产能力、供给能力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创新意义上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林勇明看来,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投资在实施过程中创造当期需求,而在完成之后,则会形成中长期供给,因此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总需求往往面临着一个中长期制约:其增加需求的效应是建设期当下显现的,而其增加供给的效应则是滞后的;在建设期后,相关需求回落,就容易形成部分产能闲置过剩,除非再有新的项目来拉动(在这方面,基建、地产项目等较为典型)。因此,在实施需求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投资创造的需求与供给在时间轴上的这一“不匹配性”,才能尽可能动态地把握其对供需结构关系的中长期影响。
逐渐加大在公共领域的“补位”投资
在某企业投资部工作的方成老家在四川,这些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变化让他备感舒心:“2000年我上大学时,从四川到北京坐火车得一天一夜。现在,铁路提速了,从四川到北京比之前要节省一半的时间,仅用12小时就可到达。未来,北京到四川的高铁全程通车后,预计花费时间是8个小时,到那时我常回家看看的梦想就会变成现实了。”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颁布“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标志着我国环保治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基建设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更加注重惠民和民生。”方成注意到,以前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在修路和架桥,现在东部地区主要是修建公园和整治水体,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这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
采访中,谈及对本轮基建潮给予的期待,方成表示,“基础设施建成后一定是要给人用的,是规范运作的项目,要从对量的重视转到对质的重视。比如,海绵城市一定是要解决内涝问题和排水问题。基于同样的道理,基建是要切实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和痛点。”
正如林勇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所强调的,在供给侧改革条件下,投资的稳增长策略,不仅是扩大总需求那么简单,而是要扩大有效需求、不会带来后期供给过剩的需求,同时要瞄准有效供给领域,增加短板领域的供给、效率提升型的供给。显而易见,提高投资创造优质有效供给的效率,是保证投资能够有效“对接潜在需求、创造优质供给”的关键。